從治療糖尿病看家庭醫生的角色

2023-09-13

本港每10個人便有一人是糖尿病患者,現時更有年輕化的趨勢,情況值得關注。糖尿病管理的關鍵是將血糖控制至理想水平,降低併發症的風險,其中一種治療方法就是注射胰島素。然而,不少患者很抗拒胰島素治療,除了怕痛和怕不方便,亦有人誤以為打針代表病情嚴重,亞洲基層醫療糖尿協會副主席林思睿醫生指出,隨着科技發展,今天注射胰島素的過程已變得十分簡單,如果待病情惡化後才使用胰島素,結果反令血糖控制變得困難。

亞洲基層醫療糖尿協會副主席林思睿醫生

胰島素是身體重要的賀爾蒙之一,由胰臟分泌出來,負責控制人體內碳水化合物,尤其是葡萄糖的新陳代謝。林醫生表示,身體內如果缺乏胰島素,我們就難以生存,「原因是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負責提供能量,其中葡萄糖是碳水化合物中最基本的單位,葡萄糖進入人體內轉化成能量的過程,就全靠胰島素來開啟。當病人的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胰島素不能發揮正常功效,人體自然就沒有能量,多餘的糖分殘留在血液中,會經小便排出體外,因而形成糖尿病。」

事實上,糖尿病是慢性疾病,並非短時間出現,而是經過十數年的時間日積月累,由輕度變中度再變嚴重。林醫生指出,「輕症時會先由戒口及做運動作為治療,如果情況較為嚴重才會用藥,隨着患病時間愈長,病人體內的胰島素水平會愈來愈低,口服藥會漸失效,很自然亦需要注射胰島素。因此傳統觀念會認為出現打針時,就代表情況很嚴重,但實際上並不代表打胰島素是治療的最後一步,近年醫學發現胰島素其實可以早點使用,原因是糖尿病人大多有超過一半胰島細胞死亡,如果能及早使用胰島素,令胰臟有充足休息,胰島細胞有機會能夠重新生長;有研究指出,部分糖尿病病人在較早時間注射胰島素的話,就能有效控制好血糖水平,減少併發症出現的機會。糖尿病最可怕的地方是併發症,長期血糖高會影響到心臟、眼睛甚至手腳出現潰爛,能在較早時間制止併發症出現,變相身體能夠多捱一點時間,因此及早使用胰島素的觀念也變得越來越普遍。」

破解對胰島素的迷思

可惜的是胰島素本身是蛋白質分解物,經過胃部必定會被消化,唯有透過打針注射才可以補充身體所需,但卻有不少人對注射胰島素心存恐懼,擔心痛楚和對生活不便。林醫生說,首要克服的是病者對打針的恐懼,「一般我會先在診所中做示範,並且教導病人如何注射,從而克服他們的心理關卡。現時新式胰島素注射器輕便易攜像支筆,使用方法簡單,針頭極幼,痛楚輕微,如果病人仍然抱著懷疑的心態,我甚至會先幫他打第一次,病人感覺到不會因打針而產生痛楚,就不會再產生擔憂或困擾。」至於對生活上的影響,新一代的基礎或速效胰島素令病人的打針時間更具彈性,有助提升生活質素,「大部分糖尿病患者會先處方基礎胰島素,一日只需要注射一次,只會在使用了基礎胰島素仍然無法有效控制血糖的病人,又或是剛開始治療時血糖過高的患者,才會在餐前建議注射速效胰島素,部分藥廠為了便利病人,會將基礎及速效胰島素二合為一,方便患者注射,並且提供不同比例及配方,病人可與醫生商量,因應病因選擇合適的藥物,盡早控制血糖水平,減輕對生活的影響。」

作為亞洲基層醫療糖尿協會的副主席,林醫生指出協會成立目的,是希望向基層醫生推廣關注糖尿病人的訊息,「治療糖尿病並非只關注藥物,而是要關顧病人的身心靈需要,由家庭醫生、營養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和臨床心理學家跨界別地製訂最合適方案。糖尿病是長期病,與傷風感冒不同,是會跟足患者一世,糖尿病人不可能單打獨鬥,要與醫生及家人一起協作,過程中甚至會衍生很多情緒毛病產生焦慮,家庭醫生因此會較適合去處理。不少病人最初找我時,也並非為糖尿病而來,試過有病人撞傷腳部,久久不能癒合,才發現原來是糖尿作怪;但要如何介入去治療糖尿,當中牽涉到照顧病人心理需要,要令他們接受持之以恒地作戰殊不容易,透過鼓勵病人量度血糖,讓他見到血糖變化,才有動機去作出改變,因此要先關注患者需要,並令他們尋找想改變的動機,也會令戒入治療變得容易。」

(資料由林思睿醫生提供,此教育資訊由諾和諾德香港有限公司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