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病科專科醫生林仲文見盡生離死別 時刻謹記保持工作和生活平衡

張綺霞 | 2023-09-27

腎病很多時來得毫無預警,腎病科專科醫生林仲文行醫多年,看過不少讓人心酸的病例,很多發現得太遲,情況嚴重需要長期洗腎,生活質素大受影響,當中不乏年輕人。他慨嘆:「他們的人生可能走了四分一或五分一,已經要經常洗腎,讓我很『心噏』,很不安樂。」腎臟捐贈者寥寥,大部分病人未等得及換腎已經離世。
經常見證死別,林仲文更感人生短暫,反思不少:「年輕時我總是不斷向前衝,忽略了家人,也沒好好過活,看到那麼多突如其來發現患病的病人,我也提醒自己要盡量保持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並且時刻關心家人身體狀況。」

腎病科專科醫生林仲文希望大家保持工作和生活平衡,珍惜身邊人。(吳楚勤攝)

林仲文從醫,似乎很理所當然,家中一直期待孩子做醫生,姐姐順利考入醫學院,中學畢業時他對未來想法不多,決定跟從姐姐的路。讀醫之前,他以為做醫生像電視劇中所見的那樣空閒,真正投身,才發現工作忙碌得很。「當初我以為做醫生很輕鬆,每天看幾個症就完結。到剛畢業做實習醫生,才發現自己每天基本上都在醫院度過,上班時間很長,每隔3天就要上夜班,整個夜班都沒空檔睡覺,病人排山倒海而來,和我期待的完全不同,但慢慢習慣了。」

林仲文不時參與論壇,分享經驗。圖為他在亞太腎臟病學大會上發言。(受訪者圖片)

在密集工作中,林仲文急速成長,找到行醫的意義,並選擇內科為專修。「第三個實習輪替,我被派往瑪嘉烈醫院內科,忙的程度一開始嚇怕我,做下來發現這是能幫很多人的部門。大部分病人為老人家,他們屬於最常被社會忽略、非常無助的一群,許多人無法得到妥善照顧,或者有長期病患,我很想幫助他們。」
像偵探研究病歷
接受內科訓練時,林仲文遇到很好的指導老師唐國隆,是腎病科專科醫生。「看他巡房、聽他講課,覺得非常厲害。」
因此林仲文決定再進修腎病科,繼續向唐國隆學習。旁人以為腎病簡單,只處理一個小器官,其實腎病病人很多同時有糖尿、血壓高、心臟病、肺、腸胃等問題。「我們除了處理腎也要兼顧其他器官,考慮到其他併發症。有時就像偵探一樣,要從不同層面和角度研究病歷,找出多個線索,才發現最適合的治療方案,很有趣。」
腎病科吸引林仲文的另一原因是它有不少手藝工作,和其他內科不一樣。「例如腎組織檢查,放洗腎的喉管、洗肚、洗血或者做超聲波,這專科要求的技能很全面,投身的全是很有能力的醫生,有很多東西可以讓我學習。」他笑言。腎病科在同學中未算熱門,起初讀醫,他也很怕這門專科:「因為腎的結構細微複雜,其他同學都覺得很難,好像所有事情均有點關係,又不是完全有關,很虛無。」

腎病科要求的技能較全面。圖為林仲文(箭嘴)作示範及講解。(受訪者圖片)

真正學習和工作後,接觸到不同病人,知識有所增長,林仲文開始掌握當中竅門。「問題萬變不離其宗,只要你肯接觸,願意詳細研究,其實不複雜。」
腎病雖然是內科,有時也要做一些入侵性治療,必須格外留神。「例如幫洗肚的病人放肚喉、幫洗血的病人放洗血喉等,均需長時間訓練。不少治療方法在腎病科都是剛起步,不在原本的專科訓練內,因為我和同事對此感興趣,才一起去學習摸索,希望能更有效幫助病人,同時紓緩其他專科醫生的壓力。」
腎病病人通常要長期跟進,必須有良好溝通技巧,建立信任。林仲文想一想說:「外科醫生切除了有問題的部分,就不會再見到病人,然而腎病科是,你處理了病人第一個問題,他們仍有第二、第三個,或者原有毛病復發,經常入院,作為醫生,有時也會覺得不快樂或挫敗。」

林仲文醫生(中)曾在公立醫院服務多年,並獲選為優秀員工。(受訪者圖片)

與病人變成朋友
後來他調整心態,與病人一起尋根究柢,理解病情反覆原因,發現能更有效治療。「要深入了解他的背景、家庭、生活等,雖然所花時間長,卻能與病人建立更深入關係,有真正幫助到對方的感覺,是這門專科吸引之處。」
腎病病人什麼年紀也有,年輕病人尤其無法接受自己的情況,顯得無助和抗拒,林仲文會耐心地說服對方聽從建議。不少病人在病情好轉後,會買東西請林仲文吃作為答謝,與他變成朋友,「因此這工作滿足感很大」。
回顧過去,林醫生最難忘是陪伴一個16歲病人,這個病人一進院已經腎衰竭,馬上進行洗腎,血壓很高,血色素很低。「我們思考了許久也搞不清楚他患什麼病,連抽組織檢查也做了,後來請遺傳科同事做基因檢查,發現他患上罕見的遺傳病,治療了一整年,隨後因併發症不幸離世。我和這位病人相處時間很久,他是個很活躍的孩子,我們關係好好,看着他離世,我極度不捨和難過。」
雖然林仲文很想為病重的孩子多做一點,無奈腎功能一旦受損,很難回復。「肝在某些情況下可自我修復、切掉一部分能長回去,但腎小球壞死了就無法復原,只希望剩下的腎小球功能可維持到一個水平。腎隨着年紀增長會慢慢老化,只可以用藥物控制血壓和血糖,將腎的退化速度減慢,將炎症控制得更好,要完全根治腎病甚至逆轉,暫時我們的醫療技術無法做到。」
尿液多泡要小心
腎病分5期,初期只有蛋白尿、腎功能比較差,到後期則要靠洗腎來維持生命。「腎只剩下很少功能或完全沒功能,不足以維持生命,洗腎只是一個過渡性方法,不能夠治好腎病。對於病人的生活、情緒等方面都帶來壓力。」
要徹底解決問題,只有換腎,但捐贈的人極少。「正常要等5至10年,很多小朋友和青少年在排隊。」年紀愈大,等到換腎的機會愈小。「全香港大概有幾千人在等待換腎,可是每一年獲安排換腎的人不超過100人,不少人在等候途中過世。」
就算親人願意捐腎也不一定成功,捐腎者亦要有好體魄,沒糖尿和血壓高,年紀不可相差太遠。「現在生育率低,兄弟姊妹不多,遺體捐贈仍是換腎的重要部分。」林仲文指出,中國傳統觀念要求保留死者全屍,很多人不願意捐出過世親人的器官,希望大眾改變想法。「如果多些人能支持器官捐贈,遺愛人間,可讓更多病人得到幫助。」
雖然換腎困難,林仲文強調,腎病如果控制得好,能減慢退化速度,未必要洗腎。然而,近年本港腎病有年輕化趨勢,需要洗腎的病人數目不斷上升,他為此憂慮,希望大眾可保持健康生活習慣,定期做身體檢查,確保腎功能沒變壞,有問題及早治療。
林醫生指出:「常見的腎病很多沒徵狀,例如初期的蛋白尿徵狀,只會發現尿有很多泡,另一個常見的病徵可能是有些浮腫,這些判斷起來都很主觀。」
曾有四十多歲病人驗出血壓偏高,沒病徵,故未有繼續求醫,後來因為濕疹變嚴重驗血,一驗發現腎功能只剩下5%,要馬上洗腎才能保命。「腎病到有徵狀時才醫治為時已晚,非常疲累、嚴重貧血、沒胃口、嘔吐、水腫和氣喘等,已是後期乃至需要洗腎的末期病徵。」
香港飲食習慣偏鹹、多糖份和碳水化合物,血壓、糖尿、膽固醇超標等三高情況愈來愈普遍,是導致腎病和腎衰竭的主要原因,林仲文笑說:「預防腎病還是用很老套的方法:多做運動、注意飲食、少鹽少糖、控制脂肪吸收,才能減輕腎臟負擔,但知易行難。」
他自己曾十分肥胖,重達89公斤,起初他不以為意,經常吃外賣,到發現舊衣服很快不合身,不停買新衫新褲,驗血後發現膽固醇偏高,才意識到危險,他下定決心跑步和行山,保持清淡飲食,減回較正常的體重。「如今我每星期做兩三次運動,讓身體的新陳代謝更好,從而將體重控制在較合理水平。」

像許多人一樣,林仲文休假時喜歡去旅行和享受美食,好好放鬆。(受訪者圖片)

林仲文小檔案
出生地點:香港
職銜:聖保祿醫院駐院顧問醫生及腎病科專科醫生
學歷: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內科)及香港中文大學醫療管理學理學碩士

撰文:張綺霞
[email protected]

腎病科專科醫生林仲文希望大家保持工作和生活平衡,珍惜身邊人。(吳楚勤攝)

腎病科要求的技能較全面。圖為林仲文(箭嘴)作示範及講解。(受訪者圖片)

林仲文醫生(中)曾在公立醫院服務多年,並獲選為優秀員工。(受訪者圖片)

林仲文不時參與論壇,分享經驗。圖為他在亞太腎臟病學大會上發言。(受訪者圖片)

像許多人一樣,林仲文休假時喜歡去旅行和享受美食,好好放鬆。(受訪者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