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方程式
當一位全新的心理病病人經過詳細評核,治療師就會得出一個診斷和「心理方程式」,然後會根據這個方程式對症下藥,處方藥物和揀選合適的心理治療。不少讀者經常詢問筆者,究竟常用的心理方程式有多少類型?
第一種是「3P疾病模型方程式」,治療師會根據患者的家庭背景、童年遭遇、成長經歷、童年創傷、性格、當前壓力等不同因素,去分析精神疾患成因,當中3P即是predisposing factor、precipitating factor和perpetuating factor,只要將疾患抽絲剝繭,治療方案就能更全面。
第二種是「認知方程式」,這概念源於美國精神病醫生貝克的「認知行為治療」,認知治療的基本概念是事件會引起想法,即所謂「認知」,而想法再會引發情緒或行為,而這套理論只關注當下一刻所發生的問題。貝克認為精神疾患是一種由錯誤想法,特別錯誤解讀訊息所導致的問題。因此,認知方程式會將重點放在患者的思想上,如觀念、認知謬誤或思維模式等,然後清楚列明這些想法如何引發不同的心理症狀。換言之,改變想法或認知就是這套治療的骨幹部分。
第三種是「心理動力方程式」,背後理念源於佛洛伊德的心理動力學,它特別針對意識和潛意識的相互影響。心理動力學建基於當個人在內心有衝突時,被壓抑的情緒就會湧現在病人意識中的言行舉止。這理論要追溯童年時所發生的創傷,並分析患者所採用的防禦機制,然後去了解個人潛意識怎樣影響日常生活和人際關係。換言之,在治療過程中只要改變患者對過去的認知,現實生活就會隨之而改變。
不同治療師或許會採用不同的心理方程式,但對患者而言,這些心理方程式就如海上的燈塔引領着船隻,因為它將複雜的精神疾患轉變成簡單易明的公式!
作者為精神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了解心理病評核及診斷流程,專業資訊可分享!【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