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共融工作坊:種下一顆同理心

盧海珊 周柏珍 張天嬌 | 2023-10-05

在香港這個充滿多元文化和價值觀的社會,共融已成為讓大家達致和而不同、和諧共處的一個不可或缺元素。
社會包容性作為一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一直在不斷演變和發展,它代表着一個社會是否能夠容納各種背景、能力和需要的人,並確保每個人都能夠受到尊重和享有平等參與的機會。
香港一直以來皆積極推動社會共融,例如在公共場所、社區、屋苑和商場等增設無障礙通道和設施,提高對殘障人士的法律保護和平等權益,以及加強公眾教育等。然而,社會上仍有一些身體功能有缺損的人士,在生活或工作上,有時會遇到被誤解,甚至被排斥的情況,不但對他們心理和社交活動造成負面影響,長遠亦會減低他們投入社會和職場的信心和動力。
共融教育是推動社會共融的一個關鍵步驟,因為有時一些誤會和不理解,均源自我們對某些人和事沒充分認識。透過共融教育的活動,同學們有機會認識到社會上有許多擁有不同背景、能力和需要的人士,明白到彼此皆應能獲得關愛及公平對待。更重要的是,共融教育着重建立同學們的同理心,培養正面態度去尊重和接納其他人的不同和需要。
研究團隊在過去一年裏,於本港多間中學,為中一至中三的同學舉行了數個社會共融工作坊。
工作坊目的為提升同學對社會上有身體功能缺損人士的了解,認識到社會上需要幫助的群體,培養同學們同理心和正面態度,將共融社會的概念融入到他們的價值觀中。這個工作坊包括了多個活動,有講座、短片分享、班際問答遊戲、社區接觸、偏癱模擬體驗、討論和反思,同學們在活動過後亦可到此工作坊的網頁,瀏覽更多有關社會共融的資料和短片,及在網誌中分享感想。我們希望同學們可以從小學習接受多樣性,並學會尊重每個人的獨特性,期望這種尊重和理解在他們長大後,可在社會中發揮積極作用,促進社會共融和包容性。
啟發思考
整個工作坊中,偏癱模擬體驗是其中一個最受同學們歡迎的活動。同學會先穿上一套模擬偏癱的服裝,然後分組參加遊戲,試做出多項日常生活中常做的動作和自我照顧活動,例如擠出牙膏、拿起重物、扭開水樽蓋和穿上外套等。其他沒穿上模擬服裝的同學,則負責觀察在進行這些動作和活動時的困難,並向穿上模擬服裝的同學作出慰問和提示解決方法,遊戲結束後,兩組同學會互相分享自己的感受。這個活動不但讓同學們親身體驗到中風對身體功能的影響,亦了解到中風人士在日常生活中的需要和感覺,更重要是加強了他們同理心,學習從別人角度出發去思考和處理問題,觀察他人情緒和解讀別人做某個行為背後的原因,同時亦學會將自己感受表達給對方知道,並讓對方感覺得到,繼而被接納和理解。
這工作坊還有另一特點,就是邀請了多位中風人士走進校園擔任義工,跟同學們互動和玩遊戲,更分享他們中風後的復康過程和挑戰,以及在生活或工作上,遇到被誤解和感覺不被接納或尊重的情況,大談其經歷和感受。過程中,同學們皆非常專心地聆聽中風人士的分享,亦主動提問,例如如何面對那些被誤解和感覺不被接納或尊重的時候,怎樣消化較負面的情緒和他們現在的人生目標等。
在討論和反思活動中,大部分同學認為,工作坊能讓他們更加認識何謂社會共融和同理心的重要性,亦對中風人士的需要有更多了解,有同學說「欣賞他們的堅毅」、「知道了他們的不易」,也有同學說「對我來說很容易的事,例如刷牙和拿起報紙,在他們來說,可以很困難」,亦有同學提到「應多些主動幫助有需要的人」。可見同學們通過聆聽中風人士的經歷,開始思考社會共融之意義和自己如何為這個社會作出貢獻。

大家應一起努力,一人一顆同理心,建設一個共融社會,讓不同人士可以和諧地生活和工作。(中通社圖片)

貢獻努力
同時,對於中風人士來說,參加這工作坊也是一次寶貴體驗。他們有機會向年輕一代講述自己的經歷,分享其困難和心路歷程。這不僅僅增強了他們的表述能力,還增加了自信心。
不少中風人士在工作坊後表示,很享受跟同學們互動的過程,當中有多位中風人士更是此工作坊常客,有人說「覺得自己年輕了」、「感覺自己仍然與社會有聯繫」,也有人說「感恩自己仍有能力去用個人經歷感染他人,為培育年輕一代出一分力」,可見這工作坊為中風人士提供了一個自我肯定的平台。
社會共融工作坊鼓勵同學們在早期認識到社會上需要幫助的群體,並引導他們如何成為共融社會的建設者和推動者。建設一個具有同理心和包容性的社會是一項長期任務,讓我們一起繼續努力,一人一顆同理心,建設一個共融社會,讓不同人士可以和諧地生活和工作,受到公平對待,並發揮所長,為社會進步貢獻自己的努力,實現社會和諧與繁榮。
撰文 : 盧海珊_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助理教授、
周柏珍_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教授、
張天嬌_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研究助理

[信健康] 建設和諧共融社會,醫生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