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精神健康?

李維榕博士 | 2023-10-15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衞生日,各地都有慶祝。
什麼是精神健康?世界衞生組織(WHO)定義:「個體實現自身能力、能夠應對日常生活的正常壓力、能夠高效有成果地工作,並能為自己所在的社區做出貢獻的健康狀態。」
要有能力應對日常生活壓力,又要有效地工作,還要為所在的社區作出貢獻,多少人真有如此韌力?
大部分人皆從個人角度去量度精神健康問題,而從臨床資料所見,多數尋求協助的來訪者,都源於父母關係的糾纏和挫敗。果真如此,解決辦法就應該聚焦在拆解關係的僵局,而非專注於個人行為。尤其孩子的問題,在DSM-5的診斷項目中,有一項叫CAPRD,可翻譯為「受父母關係困擾症」,卻很少見到有人引用。
剛剛才見了一個6歲女孩,被診斷為多動症和情緒失控。然而,當我們量度這孩子在面對父母交談時的生理反應,就發覺她在半小時的實驗中,整個人動也不動,不過,她的心率不停起落,由每分鐘跳到180,或跌到三十多,手汗也在加倍地增加。父母的交談看來十分平和,父親不停看手機中的臉書,與母親分享其中報道的新聞,母親亦有問有答。我們唯一納悶之處,就是女兒出了問題,是學校老師帶來給我們作評估,為什麼父母談的都是網上新聞,而女兒聽着又為何會有如此強烈反應?
評估中女兒很少說話,像樹熊似的牢牢地緊抱着母親。可是,如果你相信身體會說話,我們在先前所錄到的數據,已經很清楚地記錄了女孩五臟六腑之言,它在告訴我們,父母的一舉一動,對旁人也許毫無意義,對孩子卻有驚心動魄的作用。
正正得負
孩子緊抱着母親,母親亦緊抱着孩子,心靈相通。父親坐在孩子另一邊,不斷用手挑起女兒注意,女兒卻每次皆怒目而視。孩子一聲不響,眼珠子滾來滾去,全神貫注在父母身上。原來母親認為父親不懂管教,只會逗孩子玩,心中十分不滿意,父親卻認為母親對孩子要求嚴格,應該順其自然。母親渴望與丈夫解決問題,丈夫則完全不想談。
母親埋怨丈夫逃避,丈夫沉默很久,終於爆發。他的面孔通紅,身體繃緊,然後大哭起來。
最後他說:「有些話不能談,一談就會吵。我老婆絕對不會聽我說的,我只有妥協,順着她走,才過得下去!」
這才明白,為什麼他們夫妻對談,談的都是一些無關重要的天南地北。妻子說:「如果你真的順着我,那就不會與我背道而馳。」其實他們俱說得對,只是兩個皆對的人加起來「正正得負」,孩子處於如此僵局,怪不得寸步難離,而體內的自主神經就像過山車一樣七起八落。並非父母有什麼過錯,像很多近代的家庭,他們都有一段艱辛過去,婚姻生活充滿挫折,好不容易才懷孕,孩子卻流產了,當時夫婦傷心欲絕,二人對此事卻隻字不提。女兒出生後,孩子成為他們的全部寄託,也成為唯一把夫婦連繫起來的橋樑。這類家庭的例子很多,分析起來,每個人有自己傷心之處,就是無法互相支持,結果急壞了為他們焦慮的孩子。
家庭是一個有生命的體制,像人一樣,有時會生病,而家庭生病時,病徵往往出現在孩子身上。近來孩子的精神病例數字不斷增加,年齡也愈來愈小,很多人問:是水土不服嗎?究竟在哪裏出了問題?
當這些孩子長大了,往往會繼續帶着這種屬於上一代的情懷。剛剛才見到一個三十多歲的女士,仍然無法放下對父母的專注。與我說話時,她是一個十分成熟的專業人士,但與父親說話時,立即就變成一個10歲小女孩,情緒激動。無論父親說什麼,不說什麼,她全數吸收,不得不作反應。
心之所屬
原來她10歲時,正是父母婚姻破裂的時候。明顯地,她的情緒仍然停留在孩童時代的經歷;改造父母,不知不覺成為她的終身使命。偏偏她與父親一同工作,更加讓她與原生家庭難分難解。這女士長期患有憂鬱症,她很清楚地說:「我父母就是我的憂鬱!」
又有一個快30歲的男人,說患了思覺失調,然而,他說自己最大心願,乃看到長期不和的父母可以互相擁抱,他說:「即使裝出來的也讓我開心!」

精神健康並非個人問題,是關乎人與人的關係和相處。

這些例子比比皆是,原以為人長大了,要困擾亦應該為自己的關係困擾,怎麼仍為父母的矛盾糾纏?但父母不和,真的是孩子的創傷。大腦是一個最容易受人際關係塑造的工具,所以又叫做interpersonal brain。以前放進去的東西,都會成為我們的潛意識,一點一滴地左右着我們處理關係的能力。要活得好,就要清除舊習,重新建立一些美好關係,從而修正過去的傷痕。
精神健康絕對不是個人問題,心之所屬,俱是人與人的事,人是病,也是藥!
撰文 : 李維榕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