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學者.發明家.企業家多重身份 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要造福更多人

楊裕鍀 | 2023-12-22

既是心臟科專科醫生,同時是學者、發明家、企業家,香港亞洲心臟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學榮譽副教授林逸賢醫生集多重身份於一身;緣於希望將知識分享:「做醫生做到某個階段,你會想把學到的教導別人,有機會發表文章及做科研,做教授教醫學生,這是很自然的過程;我們做手術會牽涉很多植入性醫療器械,例如起搏器、封堵器,你會思考現在有什麼不足夠,便盡量發明。」
林醫生更大的願望是透過科研成果,讓世界各地醫生治理病人時有更好的產品可用,造福更多人。「你一對手,只能幫助一個病人,今時今日我發明的封堵器,全世界已經植入3萬個案例,這麼多人運用我們當初研發的產品,非常開心!」

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集學者、發明家、企業家多重身份於一身。(吳楚勤攝)

做一件事要達至成功,必須付出百分百努力,身兼不同身份而各方面都做出佳績的林逸賢醫生,坦言並不容易:「由醫生跳到其他身份,其實極辛苦,很多人對我說:『你就好,有自己的診所,又有心臟中心,還有錢賺。』但這條路不易行,付出的努力要較別人多10倍以上,才有機會成功。」
林醫生的成長經歷,對跨越困難並不陌生,年約10歲由內地來香港,首要克服語言問題,他回憶說:「那時我一句廣東話都不懂,爸爸媽媽來港後做勞動工作,爸爸是大學畢業生,八十年代初在內地頗吃香,他犧牲自己,為小朋友前途移民。」
林醫生來港後要降班,原因是面試時一句英文也不懂,降班後,他考第一名。
喜歡解剖
遇到困難自然要找方法解決,林逸賢自幼喜愛閱讀,這有助他解決語文問題。「有人說我朋友比較多,可是我覺得自己內向,因為這種性格,喜歡看書,童年大部分時間在公立圖書館度過,那時家住北角,每日去圖書館『打書釘』。」
努力惡補英語,加上其他科目成績優異,林逸賢中學考入傳統名校皇仁書院。
「這間學校出產很多醫生,中六理科有幾班,分別是醫科、工程學、科學;我鍾意對人多一點,又希望能改善家人的生活,很自然選擇醫科。而且我喜歡讀生物科,這科與醫學關係頗大,會有動物解剖,我特愛解剖老鼠,對牠整個身體結構很了解,大概這是觸發我學醫的原因。男孩子都愛拆開一些東西再整合;我對拆車仔、砌模型等沒興趣,但覺得解剖老鼠很奇妙,如果身體某部分壞了,可以透過你所學的醫好,滿足感很大。」林逸賢一口氣說。
他在香港大學醫學系以優異成績畢業,獲得「金聽筒」,至今難忘昔日上莊及住宿舍的經歷,他回味地說:「組織學生幫基層市民免費做一些身體檢查,由Year 1做到Year 4。因為醫學院首3年主要學書本知識,做這些活動組織者,讓我早一點接觸病人,幫我學習與病人溝通;而住宿舍讓我認識不同學系同學,現在看事情眼界闊很多。」
林逸賢決定修讀心臟專科,與性格有關。「我性格比較內向,同時做事有點心急,希望可以盡快看到成效;回想自己做醫生,都是希望救急扶危。有什麼科病人情況很差入來,透過你的治理可以完全康復,不是很多科做到,心臟科就可以。基於這份滿足感,選擇了心臟科。」
研發之路
在英國接受心臟科培訓,讓林逸賢下定決心研發醫療器械。
「在公立醫院入心臟科接受訓練,會到海外深造約一年,我選擇的學科頗冷門:成人先心,即先天性心臟病,因為病人活過16歲,已經進入成人階段,所以稱為成人先心病,這些病人在心臟科是弱勢社群。1999年畢業,當時整個醫管局財困,上司叫我快點出發,雖然太太剛懷孕,也要盡快離港。可是,我千里迢迢去到英國,沒機會入手術室做手術。」
他吸一口氣再說:「華人去到主流社會,誰說沒歧視?我覺得有一點,有歐美及英國醫生你便排在最後,說在手術室外面觀看也是學習。我心裏有點不忿,為什麼我放下家人來接受培訓,機會這麼少?如果有自己的器材,不用靠你們。」
林逸賢回香港後為了累積臨床經驗,走訪越南、緬甸等地。「威爾斯親王醫院是中大的合作醫院,如果在中大做臨床教授,同時便是威爾斯親王醫院顧問醫生。那時臨床工作要做,巡房、做手術、看病人也繼續做,只是多了身份,就是做科研及教學。當時,我去過中國一些著名的兒科先天性心臟病中心做短期交流,感受很深;封堵器一般約需五六萬元一個,他們都能用到。因為很多中國及東南亞醫生參與研發封堵器,那些醫生是我的啟蒙老師;我決定,回到成人先天性心臟病的領域一定要做些研發,使(器材)價格可低一點。」

林逸賢有份研發的封堵器,幫助治療先天性心臟病。 (受訪者圖片)

林醫生曾往內地游說醫療器材廠商,共同參與研發工作。
他表示,進行了25至30次動物實驗,在上海就近機場的動物實驗室做,之後到做人的實驗階段,遇上問題;香港對人體植入醫療器材的研發,雖然可以透過大學申請資助,但審批時間相當長。有關早期的人類研究,當時內地風氣不盛行,我請求越南朋友幫忙,在當地做一兩例;再去印尼做二十多例,完成早期人類研究後,便要做多中心臨床研究,當時在中國不同城市的13個心臟中心,做了差不多一百四十多例;另外,在德國進行臨床研究。
林逸賢仍記得,當時感受很深,因為那位德國醫生對病人說,器材在中國製造。「做了六十例,效果很好,產品最終面世,病人做手術一年後覆查安全,兩三年後便可獲歐盟證、中國證。有一次,去德國開會,下飛機後有位德國主任致電給我,說會現場轉播手術,可是所有器材都『搞唔掂』,問我會否願意去幫他做這個手術。他們起碼認可,才會急電你幫手。」

德國報章刊登林逸賢(箭嘴)在當地進行封堵器植入手術。(受訪者圖片)

3個階段
研發路途上,林醫生感受最深的是,有一次,美國心臟學會主席組團往上海向他的團隊學習,「現在我做『逆向創新』(reverse innovation),即是由東向西。因為我們做了相當例子後,會在國際大會上展示,這器材不錯。若干年前,我們在上海做到第100例,美國心臟學會帶幾個醫生來學習。對應我多年前去英國的經歷,覺得世界輪流轉。」
林逸賢醫生2014年離開威爾斯親王醫院,但仍有為成人先天性心臟病的門診服務:「我出來私人執業差不多10年,仍然風雨不改幫他們看症。」

林逸賢(右二)一直積極培訓內地年輕醫生。(受訪者圖片)

林醫生未來目標是做到傳承:「我很喜歡看電影《一代宗師》,戲中講人一生有3個階段,第一見自己;第二見天地;第三是見眾生。不同人有不一樣解讀,在醫生角度極簡單,一開始什麼都不懂,當然要學習一些技術,你是心臟科專科醫生的話,當然要做好手術;之後你好勇鬥狠,不斷去外地開會,或者見過世面;我覺得最後很重要,就是見眾生,對我來說,即是傳承,例如將我的知識教給年輕一代醫生。」

林醫生(箭嘴)早前慶祝亞太結構性心臟病俱樂部成立5周年。(受訪者圖片)

林逸賢5年前成立亞太結構性心臟病青年俱樂部,為中國年輕一代心臟科醫生舉辦學術活動等,他認真地說:「他們全部成為所屬醫院的中流砥柱,我覺得他們是未來中國最有力量的新生代。自己仍可做多點,希望把香港的醫生帶回中國與他們合作。最近,我們創立了大灣區心臟協會,我很榮幸成為香港區主席,未來希望將一些新技術及藥物透過香港醫生帶回內地。同時作為一個平台,把內地創新產品帶到香港,再推廣至全世界。」

林逸賢(左五)與丹麥醫療人員合影。(受訪者圖片)

經常往來東南亞等地開會,林逸賢(中)相識滿天下。(受訪者圖片)

林逸賢小檔案
年齡:50歲
職銜:心臟科專科醫生、香港亞洲心臟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學榮譽副教授
學歷: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英國倫敦皇家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美國心臟科學院院士及香港中文大學醫學博士等
婚姻狀況:已婚,育有兩女
興趣:散步、閱讀

撰文:楊裕鍀
[email protected]

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集學者、發明家、企業家多重身份於一身。(吳楚勤攝)

林醫生(箭嘴)早前慶祝亞太結構性心臟病俱樂部成立5周年。(受訪者圖片)

林逸賢(左五)與丹麥醫療人員合影。(受訪者圖片)

經常往來東南亞等地開會,林逸賢(中)相識滿天下。(受訪者圖片)

林逸賢(右二)一直積極培訓內地年輕醫生。(受訪者圖片)

德國報章刊登林逸賢(箭嘴)在當地進行封堵器植入手術。(受訪者圖片)

林逸賢有份研發的封堵器,幫助治療先天性心臟病。 (受訪者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