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忌自行購買及服用藥物減肥 遵從醫生安全建議方為上策

2023-12-18

陳正寧醫生

肥胖除了影響外觀,還有機會引致糖尿病、冠心病、腦中風、退化性關節炎、睡眠窒息症,甚至有研究指出部分癌症與肥胖有關。港康醫療集團創辦人陳正寧醫生指出,近年醫學界極度關注肥胖導致以上疾病,甚至部分患者的情況頗為緊急,不能單靠改變飲食及運動習慣來減重,而需要藥物介入;不過陳醫生提醒每個人對藥物的反應不一,各種藥物也存在不同的副作用,切勿胡亂自行購買減肥藥物,應諮詢醫生的專業意見監察整個過程,才能安全有效地達致減重效果。

要清晰定義肥胖,陳醫生指出最直接的方法是量度身體脂肪含量,「男士脂肪含量應保持在12-19%的範圍,而女士則應在25-30%之間,不過由於量度時需要如磁力共振等較複雜的方法,因此在臨床應用方面未必合適,故此一般會以體重指標(BMI)來衡量是否屬於過重。」他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亞洲人BMI超過25即屬超重,30或以上屬於肥胖,不過BMI未必能反映所有情況「有些人體型瘦削,但肚腩卻十分大,單從BMI量度未必超標,但其實同樣有肥胖問題,因此世衛特別為此類中央肥胖人士立下定義,男士腰圍在90cm或以上,女士腰圍在80cm或以上,會被介定為中央肥胖的情況,即使體重沒有超重,也屬於肥胖人士。相反如健身人士的體重雖然偏高,但身體內肌肉含量較高而體脂率較低,即使BMI超標也不代表是肥胖,要特別安排測試量度脂肪含量才能作準。」

「肥胖症」可導致各種併發疾病

近年醫學界有「肥胖症」的說法,將肥胖視為病症處理,陳醫生說是由於肥胖引致不少併發症有關,「大家也應該聽過,二型糖尿病及不少心血管疾病,均與肥胖扯上關係,事實上肥胖還會因身體過重而令關節出現退化性關節炎,也會令身體內的血脂水平升高,另外研究也指出睡眠窒息症與肥胖有關,肥胖甚至會誘發部分癌症,因此絕對不能輕視。」

現時醫學界普遍建議,BMI超過30,或是BMI超過27並患有二型糖尿、高血糖、高血壓、高膽固醇等其中一種代謝綜合症,便可考慮採用藥物來治療;而BMI超過35或以上的,更要考慮透過手術方式來減重。陳醫生指出,一旦出現肥胖症引致的併發症,使用藥物就變得無可避免。「去到以上情況已有點緊急,病人已過了預防性的階段,即是單靠改變飲食及運動習慣來減重已沒有太大效果,而要進入治療性的階段,先用藥物控制情況。」

提供整全方案提高減重成效

目前衛生署批准使用的藥物有四款,原理不外乎是控制食慾減少進食份量,或是抑制脂肪吸收直接排出體外,陳醫生說GLP-1受體促效劑的效果較為顯著,「試過有位中年男性病人,BMI為33kg/m2並且有中央肥胖及高血壓兩大問題,前來求醫時處方了GLP-1受體促效劑給他,結果三個月已有不俗減重效果,最重要是令他胃口大減,雖然每日依然食足三餐,但每餐份量明顯減少,而且以前極為喜愛薯片等零食,使用藥物後竟然完全對零食沒有慾望,成功戒掉零食。綜合過往經驗,一般病人採用GLP-1受體促效劑治療後,大部分可在8個月內減少9-10%體重。」

不過他提醒即使減至理想體重,停藥後如果故態復萌,回復之前的飲食習慣的話,體重隨時會回升。「藥物主要是達到控制體重的目的,很多病人以為既然有藥物幫助,就可以繼續暴飲暴食,長遠來說是不會成功的。」

陳醫生也強調所有減肥藥物必須由醫生處方,「任何藥物也有其副作用,之前也試過有病人服用藥物後,出現腸胃不適及暈眩等問題,醫生就能視乎情況將藥物劑量減少甚至停藥。如果自行從其他渠道購買藥物服用,在沒有醫生監管的情況下,很易會出現安全問題。尤其是減肥需要的是整全方案,醫生除了藥物建議外,還會因應病人減重情況,轉介營養師及其他專科醫生跟進,方能達致最佳效果。」

(資料由陳正寧醫生提供,此教育資訊由諾和諾德香港有限公司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