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亂還亂

勞思傑醫生 | 2024-01-19

雖謂難得糊塗,但小事還可,重要事項若不容有失,保持腦力絕對重要。

本欄早前〈老有所思〉數篇文章,向大家談及如何預防腦衰退,不過當思緒出現紊亂,性格有所轉變,行為間有異常,家人朋友覺得難以適應,關係開始疏離,嚴重者甚或破裂,這些情況便要從速正視。

認知障礙與精神錯亂症狀有所重疊,卻又不盡相同。

往往家人未必察覺早期症狀由病變影響,只能無奈地默默面對,承受無比壓力。亦有不少情況,長者其實正常,然而種種原因,令家人誤解,標籤為老人癡呆。早前本欄便提及有高齡病人,其至親家屬深信他有老人癡呆症,幸好醫者及早診斷,把病狀根源逆轉,長者腦力提升,智能測試保持正常達一年以上。

類似情況不僅限於老友記,在不同年齡的病者也能出現。曾有一位年輕少女,患有先天性弱智情況,語言表達能力十分有限,每次感染炎症入院,精神便為之錯亂,幸好次次都仍可渡過危關。

有一次印象較為深刻,事緣少女在住院期間,間歇性大聲呼叫,團隊正考慮需要用藥讓她鎮靜。

玩耍治療
筆者見有長期照顧病者的女外傭在旁,便查詢病者在家會否有如斯情況,且家人有否留意任何因素或原因可逆轉或紓緩。外傭熟悉病人多年,如數家珍,頻說她呼叫聲調有3種,一種比較淒厲,是因為各式各樣的痛;另外一種卻因為便秘,若然口服通便藥物不能奏效,往往在肛門放進通便藥水後便可紓緩。第三項原因,外傭自豪地笑說,乃因為病者「扭計」,需要外傭拿少女主人心愛的數個毛毛公仔與她玩耍。

團隊半信半疑,見病者已經退燒,亦沒便秘跡象,難道真如外傭所說,需要玩耍治療(play therapy)? 我確信今回照顧者最清楚(caregiver knows best),就叫外傭帶少主的公仔來,予以「玩療」。少女果然漸趨好轉,呈現笑容,出院回家。這個個案,果然似亂非亂。

撥亂反正
英國老人科學會在2020年推出了一個英文口訣「PINCHME」,希望業界和大眾可以對精神錯亂提高警覺,早些察覺可逆轉的病因。P是Pain,即痛症,往往可令長者本來已經只是一般的精神狀態,陷入混亂。很多年邁長者錯亂呼叫,就因為有痛症纏擾。I是Infection,即感染,可以是細菌、病毒或最近的新冠病毒。有不少長者個案,因精神紊亂或急性智能減退,被送往急症室,背後原因便是各式各樣的感染。

N是Nutrition,即營養。若然營養不良,智力及精神自會受損。最經典的歷史例子,乃古時水手因長期航海,在旅程上缺乏維他命C,產生貧血、皮下或牙肉出血、皮膚或傷口潰爛等等,而身體及精神上的衰退,也是一主要症狀。現今社會普遍民生飲食尚算充裕,但在有進食或營養吸收困難的時候,缺乏維他命或主要電解質如鈉等,可導致精神混亂。

C是Constipation,即便秘。大家請勿小覷便秘,若大便不能暢通,排泄物不可排解,毒素累積,智力及精神狀態絕對可受影響,輕則混亂,重則昏迷,尤其高危人士,如肝功能受損,或患有各類腦神經衰退病患之病友。H是Hydration,即身體需要的水份。身體缺乏水份,頭腦自難清醒,原因有發燒、肚瀉、尿頻或去水藥過多等等,不能盡述。

亂中求穩
M是Medication,即藥物。每一隻藥物都有潛在副作用,尤其在長者身上,而精神不振或混亂亦不罕見。不少文獻已經指出,長者服用5隻藥物或以上,出現副作用的風險便會增高。然而,我們不能不面對現實,在現今極速老年化社會裏,不再是一人一病患,而是一人有多種病患,所需服用的藥物數量自必增加。

當我們處方藥物時,必須仔細評估風險,權衡利弊。國際業界也有指引,如何在適當時候減少藥物。

話又說回來,長者及病友們不應諱疾忌醫,聞藥色變,即使有症狀如嚴重疼痛或抑鬱,或其他器官病患,仍堅決抗藥,誤了身體及性命。施藥前後,醫者病友要多多溝通。

E是Environment,即外在環境。長者特別有認知障礙症狀者,每當轉換環境時,可能需時適應,或感到有困難。遷居至陌生環境、入住院舍、急症室求診及留醫病房等,輕則可讓長者失去安全感,重則迷失方向、精神不穩、行為失常等。即使學歷知識水平高者,都未必能幸免。

有資深退休教授,患了重病但幸好受控,因獨居在港,需要入住安老院舍。入住院舍第一天,便在大堂脫下褲子如廁,聞者無不心酸。天然環境如日夜交替,天暗寒冬等,也足以令長者情緒或認知狀態失衡。黑夜到臨,長者減少了視與聽的觸覺,可能陷入妄想妄聽的混亂情況。曾有一位病者,竟向筆者要求,在入夜後將他約束,因在前一晚天黑後,產生幻覺,行為失控幾乎危及鄰床及自己,情況仍歷歷在目,猶有餘悸。

精神混亂病徵及症狀,有數大種類,亦可屬輕微或非典型情況,而期間能與正常思維交替出現,未必容易察覺。讀者不用過慮,因醫學發展在評估、治療,甚至預防精神混亂方面,都取得不錯進展,下回再與各讀者解說。

撰文 : 勞思傑醫生_香港醫學組織聯會榮譽會長、老人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如何辨別精神混亂,專科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