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形陷阱:提防室內紫外線輻射致角膜灼傷

陳欣遇醫生 | 2024-01-29

聖誕、除夕之後緊接着新一年的開始,下月迎來農曆新年。街上充滿一片歡娛的節日氣氛,大家都把握機會外出閒逛與良朋共聚。

30歲的陳小姐也不例外,特意在晚飯後相約朋友到商場的室內展覽參觀和欣賞特色裝飾,隨人群走進一間燈光幽暗的房間,只見室內映照着紫藍色光線,白色的雪人擺設彷彿泛起了螢光。她與兩位好友,一心和思賢,興高采烈地擺着不同姿勢拍照,約30分鐘後才一起翻看手機照片並心滿意足地離開。

當晚零時,陳小姐從夢中驚醒,只覺眼晴灼熱,疼痛無比。她抵着痛楚走到鏡子前,只見雙眼通紅,泛起淚光,連忙去到急症室,才發現她的好友一心亦因同樣困擾等待會診。急症室醫生經檢查後診斷,陳小姐和一心同樣患上紫外線引起的眼角膜灼傷(Photokeratitis),須轉介至眼科醫生作跟進。陳小姐心生疑竇,為何同場的朋友思賢可避過一劫呢?

紫外線輻射
紫外線輻射是一種波長為100至400納米的電磁波。許多人從小叫紫外線作紫外光,由此誤解日常生活見到紫色的光就是紫外線。

其實紫外線的波長剛好比紫色的可見光短,因此人眼無法看見紫外線。只有少數動物如貓、狗、馴鹿、貂鼠能看到紫外線。

紫外線可進一步細分為由波長400至320納米的紫外線A(UV-A)、由波長320至290納米的紫外線B(UV-B)和由波長290至100的納米紫外線C(UV-C)。

紫外線A和B都由太陽而來。95%的自然紫外線是紫外線A。紫外線A穿透力為三者最強,可造成皮膚老化和白內障。至於醫用方面,紫外線A可以應用在錐形角膜的治療上。透過激活特別藥水,在眼角膜上形成共價鍵,從而強化角膜的膠原纖維,減慢錐形角膜的惡化。

紫外線B則存在於自然環境裏,長時間暴露其中可能會導致角膜和皮膚灼傷。「雪盲症」便指人們因長時間暴露雪中,被雪反射的大量紫外線B導致光角膜灼傷的情況。

至於紫外線C,由於自然產生的UV-C被臭氧層吸收,因此所有日常生活接觸到的紫外線C皆人造的,其中之例子就是焊接工業,另一更常見的就是殺菌用的紫外線燈,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隨處可見。

根據香港機電工程署指引,人們應避免接觸波長小於400納米(即紫外線光譜)。至於角膜直接暴露於鐳射輻射的最大允許暴露量(Maximum permissible exposure)則與國際電工委員會(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的規定一致。

人工紫外線輻射與眼角膜灼傷
國外曾有不少因暴露在人工紫外線輻射而引起的角膜灼傷案例。醫院消毒燈安裝不當、餐廳中使用質量不良的滅蟲燈、COVID-19大流行期間消費者可用的殺菌紫外線燈,均有文獻紀錄。

而用於裝飾和美觀目的之紫外線輻射引起的角膜灼傷紀錄較少。英國一家夜總會曾因紫外線燈引致22名參加者患上角膜灼傷,幸而所有人最終順利康復。

其實,香港在短短8年間也至少有兩次大型角膜灼傷案例。最近一次發生在2023年11月,至少十多名參加啟德郵輪碼頭活動的市民出現眼角膜和皮膚灼傷的情況。其後,發言人在社交媒體上指事件有可能由場地一角的紫外線燈引起。另一事件則在2017年發生,約四成參加完1小時室內時裝秀的市民出現了角膜和皮膚灼傷的症狀。

國外文獻指出,由接觸紫外線輻射至初次出現症狀的時間為2至6小時,病狀為眼紅、流淚、疼痛和怕光。經治療後大部分人都無長期後遺症。而佩戴抵擋紫外線的眼鏡或有機會減少眼角膜灼傷的情況。這或許解釋到為何部分人在接觸大量紫外線輻射後角膜灼傷的程度有異。

結語
隨着COVID-19大流行時代結束,娛樂產業蓬勃發展,精緻而複雜的燈光和舞台效果可吸引群眾目光。作為國際都會,市民需提防無形紫外線的傷害。活動舉辦者亦有責任留意紫外線輻射的危機,仔細按照國際電工委員會制定的指引,讓大眾可放心地歡慶佳節。

撰文:陳欣遇醫生 香港中文大學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

[信健康] 紫外線輻射可灼傷角膜,眼科資訊應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