繭居一族
我沒見到孩子,只見其父母,因為她已經好幾年不肯出門,終日都躲在房間之內,晝夜不分。
父母完全無計可施,他們找我,也是迫不得已,希望有什麼良方妙計,可以把孩子打救出來。
父母離婚多年,住在不同城市,由於孩子問題,才再聚合起來。其實她已成年,一直跟父親住,原本十分優秀的大學生,現在書也不讀了,什麼都沒興趣,不肯見人。
父母知道這與他們的離異有關,因此在孩子面前,裝作相安無事,並對其承諾會重新做好父母的職責。然而孩子卻說:「太遲了!」她尤其不肯見母親,說:「如果她來,我就跳樓!」
這又不成,那又不成,父母親坐在那裏,一臉無助的表情。父親比較沉默,滿面愁容,母親特別焦慮,她不停尋問:這是青春反叛的現象嗎?女兒這樣下去怎得了?我們完全為她好,她怎麼如此不懂事?
我認為女兒這樣激動,家庭必然發生了重大事故。人的情緒往往因緣和合而成。
聽母親一宗一宗道來,才明白他們離婚的經歷原來如此驚天動地。分手理由已經不重要,最重要是過程中所引發的各種情緒爆發,父母之間的恩怨情仇。原來父親帶着女兒遠走他鄉,母親千里追尋。
母親形容其中一次糾纏,覺得生無可戀,帶刀走入房中,女兒怕她尋死,兩人一起爭奪菜刀。當時那一股激動、那種惶恐、那無法疏導的強大張力,女兒跟着患上憂鬱。母親至今申訴起來,仍然充滿焦慮和不甘心,她覺得自己被迫放棄女兒。
入心入肺
聽着母親那觸目驚心的陳述,我雖然見不到女兒,但完全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路歷程。一個十三四歲成長中的青少年,夾在父母如此強烈的轇轕中,她所經歷的煎熬,將會在心靈上烙下多大傷疤?
童年創傷,是個容易讓人忽略的問題。很多人不知道,父母長期無法解決的矛盾,正正是孩子的創傷,甚至可以帶來嚴重的精神健康問題。有些孩子因而拒絕成長,失去人生的意義與追求,對成人世界尤其抗拒。久而久之,亦失去獨立生存的能力,有人稱他們為「繭居一族」。其實繭居的不止孩子,父母也被迫囚禁在一起。
要明白這是什麼一回事,就得從嬰兒的依附過程開始:朋友給我出示孫兒的照片,一個健碩的小嬰孩,承受着父母及親友的驕傲和愛護,笑面迎人、了無牽掛。孩子生下來就像一塊海綿,靠吸收四周環境所帶來的訊息而成長。
試想想,如果這嬰兒周邊的人際關係改變了。四周人物都千愁萬恨,危機重重,嬰兒就會感到十分不安全;他的身體亦會把所有焦慮都記錄下來,成為身體的記憶,形成其個性發展。所以說,無憂的孩子開朗而勇於冒險,憂愁的孩子內向而畏縮不前。嬰兒的反應,大多反映成人世界所帶來的衝擊。天災人禍,或可在嬰兒的反應中知曉。
問題是,我們活在一個動盪的世界,每個人皆有屬於自己的艱辛,哪有可能永遠為孩子提供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氛圍?父母自己也往往傷痕纍纍,如果帶着焦慮去愛孩子,孩子吸收到的愛就會充滿焦慮。
這並非怪責父母,只因父母對孩子太重要,他們有什麼風吹草動,孩子都入心入肺。所以家庭發生的一些重大創傷事件,千萬不能忽視。像上述母女的糾纏事過多年,然而,過後母女之間只有幾次短暫的接觸。父親說,他曾安排一次讓母親來慶祝女兒生日,為了減少張力,還特別請了幾個陪客。一頓飯下來,誰都沒幾句心底話,他說:「女兒只是不停說累!」
當然累呀,一場暴風雨過後,又怎能若無其事由得殘局自我修補?
痛上加痛
其實,這對父母已經十分難得。當年父親帶着女兒出走,夫妻勢不兩立,現在兩人還可以共處一室,一起為女兒問題費心。女兒說太遲了,我卻認為永遠不遲。因為我相信在每一個孩子心裏,始終渴望找回失落了的父或母。與其說太遲,不如說她對父母所說的改變有所保留。
可是,父母要如何改變?真的並非一宗易事。因為他們都衝着女兒而來,只想為她治病,而此時此地,最不可為的就是把她當作病人。亦千萬別說一切皆為了女兒,除非你想讓她立即發狂。
我提議父親:「可否向女兒解釋,你要不要見媽媽,我們尊重你的意願。但她老遠飛來,我想請她來家裏吃一頓飯,你可以參加,也可以選擇不參加!」
這才發現,他們根本尚未達到兩人可以吃一頓飯的和睦,怪不得女兒拒絕參與。那麼,吃一盞茶吧!總得有一個新開始。
創傷是需要療癒的,卻不可勉強,更不能為了滿足自己而哄騙孩子。父母可以選擇不再為孩子負責,讓其自生自滅。不過,如果真的想為孩子療傷,最好還是先好好處理自己的傷痕。否則傷外加傷,只會痛上加痛!
撰文 : 李維榕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