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疫苗2.0

陳仲謀醫生 | 2024-02-20

本篇是農曆新年後首次和讀者見面,祝各位龍馬精神,身體健康。COVID-19不斷「變種」,專家主張人們繼續接種新疫苗(XBB)。

香港復常接近一年,內外的社會經濟環境發生急劇轉變,港人必須在實質和心理上,盡量適應不受控制甚至不在預期之中的變化。

不同玄學家對廣大市民有形形色色指教,以趨吉避凶;筆者用科學角度,向各位提供最新的「精神疫苗」,在身心上作準備和預防變遷所引起的負面影響,增強面對逆境的應對能力。運程之中夾雜順逆,所以要避開不利因素,而增益有利條件,這便需要當局有長遠眼光,對將會發生的事做好準備。

港人目前大量北上消費,中港兩地通關日趨便捷,「一小時生活圈」的目標,指日可待;香港全面融入「大灣區」勢在必行。換句話,本港將會更受「大中華區文化」影響,相對減低與歐美國家的聯繫。總括來說,香港在中國和世界中扮演的角色一定會有所調整,而七百多萬市民必須要有心理準備迎接變局。

醫療界有兩句話:「預防勝於治療」、「上醫治未病」,這也是中國傳統智慧。在社會出現急劇變化時,人們的精神和心理必然遭受衝擊,接受適當「防疫」,相信對克服困難和挑戰有相當作用。當然筆者所稱的疫苗,不是直接注射入人體,抵禦病毒;而是一種恒常的記憶和習慣,構成起居生活常規,深植於思想中,當面對逆境時,便自然發揮保護功能。

運動與社交
本專欄曾經多次提及「舊疫苗」成份:運動破愁城,社交滅心魔。遠離煙酒毒,識食見艷陽。病毒在演變,所以抗病毒的疫苗不斷推陳出新;因應世事萬變,我提倡的「精神疫苗」,亦出了加強版,且暫稱之為「精神疫苗2.0」:睡眠十一七,生活不用急。手機適量用,家庭要和洽。

運動能增強人體機能,有助於治療疫病,人人皆知,但對於工作繁忙的香港人來說,要達到世界衞生組織的標準(每周有最少3次半小時以上的帶氧運動)卻不容易,要解決部分人「惰性」,最好的方法是有朋友互相鞭策和鼓勵,願意一起恒常做各適其適的運動。人類是群體動物,文明的演化大都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品;每個人都需要有家人朋友的幫助,特別罹患精神困擾、心理失衡、情緒低落時,必不能坐困愁城;解決問題的第一線「藥物」,乃身邊人的關心安慰。平時有團體活動,經常和三五知己暢談,亦有助於情緒穩定,建立堅固「防疫屏障」。

有些人在成長階段,或於工作環境中,染上吸煙、酗酒、吸毒和沉迷賭博的惡習,多會深陷泥沼,很難自拔,招致財政拮据、身心衰弱和人際關係破裂的副作用。近年市民在外用膳的風氣十分普遍,以期簡單方便,但很多食肆提供的食物都有礙健康,例如:三高(脂肪、糖、鹽)成份超標,當中還有許多「加工食品」,內含大量化學材料和防腐劑;因此,選擇高纖新鮮的蔬果食物,至為重要。另外,回應前文所述的運動和朋友因素,在戶外接觸陽光和大自然,可促進腦內多巴胺分泌,平衡情緒。

生活太緊張
隨着科技進步,有很多新藥研製去治療精神病,而社會情況愈趨複雜,外在影響的因素也日益嚴峻,所以筆者推出「精神疫苗2.0」。不少人抱怨睡眠不足,甚至每晚失眠,嚴重削弱健康和活力。其實,除了藥物可以解決部分問題,建立恒常穩定的睡眠模式都非常重要。

有專家指出,根據「人類的進化」,11時入睡,7時起床,最合乎生理需求。港人生活節奏不斷加速,成人趕上班,學生趕返學;追巴士、衝港鐵閘門的驚險事件,屢見不鮮。市民生活過於緊張,經常處於繃緊和高警覺狀態,削弱專注力,容易產生焦慮和抑鬱,更可能出現精神問題:急則亂,亂則錯,錯了便產生負面情緒。

所以,大家要輕鬆自在,不要時刻盯住手機,以免墮入「資訊爆炸」的深淵,造成人際關係疏離、交通意外、視力被藍光損害。香港近年爆發多宗倫常慘劇,可能因為惡劣環境長期得不到改善,親情減弱,所謂「久病床前無孝子」,還有「以老顧老」的困局。當局必須伸出援手,當事人亦要主動尋求協助。

「精神疫苗2.0」:運動破愁城,社交滅心魔;遠離煙酒毒,識食見艷陽;睡眠十一七,生活不用急;手機適量用,家庭要和洽。

撰文 :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提倡精神疫苗2.0,精神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