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從哪裏來?

勞思傑醫生 | 2024-04-12

復活節及清明剛過,春風拂檻,請各位讀者多些享受生活,促進健康。但中風就要務請大家及早預防,因腦中風是在全球中老年人士中,引致殘障和死亡的數一數二最常見疾病,而在本港亦是第五大常見死因。

業界早前大力推廣「談笑用兵」,喚醒市民對中風的關注,不過,大家可能還會掉以輕心,認為中風只發生在別人身上。

筆者有不少同事中風,而最近這兩周內,更分別有3位好同學連續中風,究竟此「風」從哪處來,要怎樣預防才好?
腦中風在內地亦名腦卒中,有多種成因,年紀大是一大因素,然而中風有年輕化趨勢。眾所周知,大部分中風可以歸納為缺血性或溢血性,即俗稱塞血管或爆血管。

停住這風
中風可以突如其來,有如晴天霹靂,卻也可以是隱形殺手,導致認知障礙及柏金遜症狀。最常見的突發症狀,是說話口齒不清、言談不能表達;面部肌肉乏力,出現歪面情況;手足麻痹或癱瘓,可以一邊手及腳,或雙腳,或任何一肢體,失去功能效用。如有任何以上情況,便應立即召救兵求醫診治,不能躭擱,勿錯失黃金治療時間。「談笑用兵」這口訣,便包括以上重點,請大家謹記。

可是,中風症狀百般複雜,尤其在老人家身上。如本欄之前各篇文章所說,長者病患之症狀可以是隱性、非典型性或非特定性。如文首提到,腦微絲血管可不斷栓塞,而沒任何先兆。請大家不要小覷這些微絲血管中風,若發生在腦部重要部位,後果堪慮。如長年累月積聚,老人家的記憶、性格、語言及身體功能或受不同程度影響。

長者中風症狀,可以是非典型性。長者或許突然暫失去記憶,以為難得糊塗。若後腦部血管區域中風,可只影響平衡、吞嚥功能,或眼部資訊感應,出現視而不見的情況。

非特定性的中風,意思指症狀並非中風的直接症狀,但在年邁長者身上呈現出來。長者中風的主要症狀,可因病理生理隨年紀大而改變,而出現認知減退、神志錯亂、腳軟跌倒、大小便失禁等情形。當然以上老人科之「巨人」症狀並非只局限於中風,若家屬留意到長者有以上情況,或症狀加劇,便要盡快跟進。

風平波息
一如其他老人病患,治未病是主要策略。中風或可避免,請不要採取消極態度,坐以待「中」,或接受遲早都會「中」。世界各地業界皆強調中風絕對可以預防。

中風一如其他老人病患,治未病是主要策略。

早前本欄提到腦健康裏的預防認知障礙策略,在防範中風上同樣適用。今期再次不厭其煩向各位讀者溫馨提示:持續健身、健康飲食、鍛煉腦力、社交融合、怡情減壓及優質睡眠。

持續健身和健康飲食等良好習慣,可以預防中風。

控制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固然重要,而最能導致中風的黑手,分別是高血壓、吸煙及酗酒。血壓最忌驟升驟降,傳統教學所說的「白衣高血壓」,意思指每次去醫院看醫生因緊張而血壓高的情況,亦未必完全良性而可置之不理。癡肥、睡眠窒息症及各類心臟病如心律不正、心瓣異常或心房有血塊等,都是中風誘因,要盡早醫治。另外一個高危因素,就由以下例子敍述。

一名60歲中年男子,在半夜4時突感非常不適,雖然他沒明顯中風症狀,卻心感不妙,急召救護車送院。緊急電腦掃描發現急性腦中風,原因是蛛網膜下腔出血,而緊急血管造影顯示腦內有一粒3毫米的腦動脈瘤,在前交通動脈內爆裂。有賴醫學昌明,腦外科團隊技術精湛,進行緊急腦血管內介入療法,在動脈瘤內放置彈簧圈,截停出血,救了他一命,期待可安穩康復。

讀者不用過慮,並非所有腦血管瘤都會爆裂。小型腦血管瘤若發現在比較安全的血管位置,或可小心觀察。可是,壯漢原來有五大高危生活習慣,分別是血壓偏高、睡眠窒息而只偶爾用呼吸機、勞心工作至凌晨二三時、缺乏休息與睡眠,及跟生意夥伴有酗酒習慣。本來算小的腦血管瘤不幸爆裂,幸好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壯漢已下定決心,重過健康生活,開始美好人生下半場。

腦健康殊關重要,中風治療及復康技術亦一日千里,留待下回再與大家分享。

撰文 : 勞思傑醫生_香港醫學組織聯會榮譽會長、老人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談談中風康復及治療,醫生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