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既聰明又愚蠢?
著名英國物理學家霍金曾在2014年,即他去世前4年,就AI發出過嚴厲警告:「人工智能的全面發展可能意味着人類的終結。」
霍金認為,若果AI得到全面進展,這些具有一定程度智慧的機器「將自行發展,並以愈來愈快的速度重新設計自己」。
不過,英國牛津大學人工智能倫理研究所的卡麗莎韋麗茲(Carissa Véliz)則覺得:「我們目前正在開發的這種AI既聰明又愚蠢。」因為她指出,即使是現時的ChatGPT或其他AI,仍然有「非常顯著的局限性」。
也許,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何謂AI,以及當下AI究竟發展到什麼程度?
根據網上資料,「AI」一詞可能最早出現於1889年,當時是用來表達機器所表現出來恍似人的「智慧」,又或普通電腦程式所呈現出類似人類智慧的技術。然而,如果比較學術性來說,則或要追溯到1950年英國數學家圖靈所發表的一篇論文,跨時代地預言到如果一台機器能夠與人類展開對話,而不能被識別出其原來並非人類,那麼這台機器便可以理解為具有智慧了。著名的圖靈測試,便為「會思考的機器」這個可能而生。原來,圖靈早在1936年便提出一種將人的計算行為抽象化的「圖靈機」模型,奠定了現代電腦的邏輯工作方式基礎。
再到1956年,美國計算機科學家約翰麥卡錫,當時聯同其他專家,發起達特茅斯夏季人工智慧研究計劃(Dartmouth Summer Research Project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共同討論「AI」的名稱及發展,並催生了後來的人工智慧革命。而麥卡錫就於1971年憑着對AI發展的貢獻,獲得有「電腦界諾貝爾獎」之稱的圖靈獎。
雨後春筍
之後,不同領域專家開始利用電腦處理各種問題,但亦因不同範疇的限制,在投入大量金錢研發卻達不到預期成效之下,AI的發展其實也經歷過樽頸和起伏,包括兩次所謂「人工智慧的冬天」。直至2016年AlphaGo打敗世界圍棋高手之後,AI發展再度被推上浪尖,其主因之一是克服了大量增加類神經網絡層次的難關。
在最近十多年內,處理器功能不斷提升,外聯網廣泛被應用,數據規模持續在網絡上擴大;還有「深度機械學習」如雨後春筍般成長,早期被中斷的類神經網絡理論,突然在眾多條件配合下,終於可以實現。由文本分析,到圖像、視頻、語音識別等,電腦都經過將資料數碼化、分離判斷、分類整理,再透過資料庫搜尋,才能辨識出不同「物體」,待經過分析、整合及產生結論後,再生成一般人能夠閱讀,並符合既定模式及規則的文字,最後輸出熒光幕,這自然需要有強大運算能力及資料處理技術。
多一對眼
但要了解所謂目前AI的局限性,也許能以AI作胸肺X光片篩查為例。醫院管理局在2021年引入AI技術篩查胸肺X光片,首先在普通科門診及急症室試行。系統會篩查到診病人的肺片,自動識別出「陰影」或「花白」,然後發出需關注警示,協助醫生更快更容易檢視出肺部病變及高危病人。
雖然系統標示為需關注的肺片中,可能有超過八成最後證實「誤鳴」,卻至少協助發現一些需作進一步詳細檢查的疑似癌症個案。AI系統有如「多一對眼」,算為病人多加一重保障。
只是,如果要增強AI準確性,唯一方法就是增加其檢視分析X光片的數量,並要幫它作出回饋,即「教導」它什麼是正確,它才能繼續深度學習,就好像我們教見習醫生一樣。然而,見習醫生有機會忘記,又會換人;但AI不會,它不斷累積「經驗」,所以遲早比我們在篩查胸肺X光片的陰影時優勝。
只不過,雖然同樣是分析胸肺X光片,若果要用AI幫助確定鼻胃喉安插位置正確,AI便需要重新學習,原本篩查胸肺X光片陰影的「經驗」用不上,這是因為目前AI仍然只能在特定範圍裏運作。在特定範疇中學習人的能力,經累積數據經驗後顯現出超越人的結果,自然應該在預期之內。可是,如要像真人醫生般,在一張胸肺X光片看到各類不同病變或問題,以當今的AI發展看來,似乎仍有相當大距離。還有,胸肺X光片亦只是芸芸檢測中最基本的一種而已。下文再續。
撰文 : 天峯醫生
[信健康] AI與未來醫學發展,醫療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