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謹專業培訓 家庭醫生肩負重任 「師徒制」傳承杏林文化
家庭醫生作為本港基層醫療服務的主要提供者,是市民的長期健康夥伴。
要成為一名合資格的家庭醫學專科醫生,醫生在註冊後經歷6年專科訓練是必不可少的過程。歷程中的「師徒制」,讓受訓醫生於學習中獲益良多。
在家庭醫學長達6年的專科訓練中,包括4年基礎專科培訓,首兩年於醫院進行不同專科駐院訓練,涉獵科目有內科、外科、骨科、兒科、婦產科、急症科、耳鼻喉科、眼科、精神科及皮膚科等專科;其後,受訓醫生須接受兩年基層醫療門診實習。醫院管理局家庭醫學統籌委員會主席梁堃華醫生認為,受訓醫生透過這兩年門診實習,多接觸不同個案,經過實戰累積經驗,學懂為病人斷症及如何作出正確分流,為服務市民奠下基礎。
曾有一名50多歲女士經常抱怨身體不適,出現頭暈症狀,她一度以為耳水不平衡前往普通科門診求醫,經家庭醫學專科醫生初步問症及檢查後,懷疑心血管阻塞,須再轉介至心臟科接受進一步檢查和治療。
口授身傳很重要
梁醫生續指出,「引致頭暈背後存在許多原因,包括病人情緒問題、更年期,或由心血管疾病所引致。這是一個好機會讓實習醫生學習問症,透過診症時由病人述說的病情資料,即『症狀』(symptom),加上醫生替病人進行檢查所得資料,即『徵狀』(sign),再憑本身的專業知識和經驗,為病者對症下藥。甚至因應情況轉介病人至專科門診,接受更進一步的適切檢查和化驗。」這兩年以社區為本的基礎培訓中,受訓醫生會與「一對一」的導師共同診治。師徒制口授身傳是相當重要一環,除了從經驗豐富的醫生身上學會知識和技術,定期進行病例分析討論,更可強化受訓醫生的臨床技巧。
社區裏健康夥伴
4年的基礎專科培訓之後,受訓醫生緊接着有兩年家庭醫學高級專科培訓之路,這兩年時間內,他們要完成研究論文,選擇適當題目及進行分析,並根據所得資料和數據建議相應解決方案。同時,受訓醫生亦要掌握組織及管理一間診所的知識和能力,從診所掛號開始,上至所有診斷儀器的使用、消毒和設置;下至醫療廢物處置、危險藥品管理及緊急病例處理等,都在學習範圍之內。
梁醫生強調家庭醫學專科醫生須與時並進,持續進修。「我們鼓勵醫生們鑽研有興趣的科目及題材,更會發掘適合的海外進修機會,讓他們開闢專業視野。」梁醫生補充。
基層醫療醫生作為病人第一個接觸點,除了治療他們的偶發性疾病,更會評估病人病情可否在基層醫療層面接受診治,或須予進一步治療,做好「把關者」角色。
另一方面,家庭醫生同時身兼「預防角色」,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院長周偉強醫生指出:「醫生於社區替市民鞏固健康屏障,例如為長者和小朋友定期注射防疫針、照顧大眾的慢性疾病等,為市民健康把關。」
周醫生表示,基層醫療醫生跟進病人的慢性疾病時,會為其設定合適健康管理方案以穩定病情,讓病人可繼續由社區裏的家庭醫生或普通科門診跟進,變相協助減低專科門診治療的轉介率。
此外,周醫生相信,定期跟進病人情況,可減低急症室非緊急求診人數。「我們的使命是成為市民的健康夥伴,與民同行。」周醫生強調。
家庭醫生與市民關係密切,是社區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歷經嚴謹專業訓練,家庭醫學專科醫生除了替病人斷症及管理慢性疾病,還肩負預防疾病及建立互信醫患關係的重任。日前的世界家庭醫生日,正好提醒大家家庭醫生的重要性。
撰文 : 醫院管理局
[信健康] 家庭醫生與市民關係,醫療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