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I迷思?

黃煒燊醫生 | 2024-07-26

脂肪肝其實不會無故出現。當我們身體吸取多過能夠處理的養份,就會產生脂肪,並包裹包括肝臟以內的內臟。所以,通常脂肪肝患者都會有其他代謝疾病,包含超重、肥胖、血糖高、血壓高、血脂高等等,這些都是重要的風險因素。在芸芸風險因素入面,有兩個特別重要,第一是糖尿病,第二是中央肥胖。尤其亞洲人看上去好像不太肥,但量度腰圍的時候反而粗,即脂肪積聚在內臟、肚腩等等,對健康特別差。

很多人以「身高體重指標」(BMI)作為計算肥胖的標準,即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

然而,這其實是較模糊的計算方法,因為體重並不一定來自脂肪,可以出自骨頭及肌肉,因此要知道身體是否健康,或身體代謝狀態是否良好,可簡單量度腰圍觀察有否中央肥胖,因為中央肥胖與代謝疾病及脂肪肝的相關性比BMI更高。

這些年來,發現很多病友的脂肪肝變得愈來愈嚴重時,肝臟便會開始硬化,肝功能開始失衡,體重也會下降;根據BMI定義,他們都變成了正常體重,但身體變更差了!

因此,不要以為體重下降就是健康的一部分,必須小心警惕身體有否出現其他徵兆,對症下藥才是上策。

比較有趣的是,西方國家對BMI的標準是18.5至25之間為正常,30以上是肥胖;香港定義則是18.5至22.9屬正常,25以上是肥胖。

原因正正是亞洲人與西方人的體質大不同,而一些內分泌科的香港研究指出,當港人的BMI在23以上時,不同代謝疾病就會出現,遠遠比西方人士為早。

作者為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

[信健康] 談談BMI應有標準,醫生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