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顧母乳媽媽「醫」食住行 讓寶寶感受37度恒溫的愛
孩子呱呱落地,新手媽媽迎來生活上翻天覆地的轉變。「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父母對寶寶的第一個擔憂,就是吃得好不好。
母乳是世界衞生組織(世衞)認可對新生兒來說的最佳食物,因此每年8月1至7日被定為「國際母乳哺育周」。
世衞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都建議,媽媽以全母乳餵哺嬰兒至6個月大,隨後逐漸引進固體食物,並持續餵哺母乳至幼兒兩歲或以上。
要成功餵哺母乳,第一個秘訣是選擇能夠提供最佳孕產婦護理和產後哺乳支援的醫療機構。8間設有產科並獲得愛嬰醫院認證的公立醫院,會全力關顧和支援媽媽的「醫」食住行,讓媽媽生理和心理都準備好,輕鬆學習餵母乳之餘,亦可在住院期間更早與寶寶建立聯繫和互相了解,從而有效地照顧他們。
「醫」:產前產後 醫護全方位支援
只要新手媽媽願意餵母乳,醫護人員一定會全力支持!以廣華醫院為例,我們由產前到產後一站式支援媽媽。會定期舉行產前講座,題目包括母乳餵哺教室,將母乳餵哺的基礎理論以至產後實踐傳授給準父母。如果臨床條件合適,便會安排準媽媽到「綜納式產褥中心」待產及分娩。
寶寶出生後,助產士會協助媽媽盡快與寶寶進行肌膚接觸,開始第一次餵哺母乳,並在助產士主導的環境下被照顧至出院。
出院後,廣華醫院亦設有支援熱線,解答有關母乳餵哺的疑問,陪伴每位哺乳媽媽走過人奶路。
「食」:營養均衡最重要
長輩及親友愛錫媽媽,喜歡烹調不同進補食物;亦有媽媽擔心人奶不夠營養,認為需要大量補充熱量才會上奶。事實上,母乳媽媽們毋須特別「補」,保持均衡飲食,從日常中攝取碘、葉酸、奧米加-3脂肪酸等,加上母乳中所含有的優質營養,且避免油膩、刺激性食物及酒精,已經十分理想。
然而,有一種食物是母乳媽媽的大忌:高膠質食品如花膠、豬手。它們會使媽媽「塞奶」,即輸乳管被黏稠的乳汁塞着,以致不能順利出奶。媽媽輕則出現「谷奶」,即乳房腫脹使哺乳困難,需要立即處理以紓緩不適。延誤治療嚴重者可導致乳腺炎,甚至含膿,要尋求專業醫護處理。
「住」與「行」:家人當後盾
沒足夠休息、壓力大也會影響媽媽奶量。不過,坐月開始時的兩到三周,晚間孩子通常會頻繁地索食,刺激更多產乳量,讓媽媽需要捱更抵夜餵哺母乳。此時,家人應成為「神隊友」,而非因心疼媽媽而力勸停餵母乳,轉餵配方奶粉。例如,家人可以在日間幫忙分擔家務,讓媽媽爭取時間休息。當寶寶出現早期肚餓訊號時,把寶寶交予媽媽埋身餵哺。
曾有媽媽反映,寶寶吃母乳後很快大哭大喊,遭家人質疑自己母乳不足,感到非常難受。其實,初生孩子出生後首天的胃細小如一顆波子,需要少食多餐,同時因為初乳容易消化,故孩子會頻密地索食。家人要有正確知識以及全力支持媽媽,才可讓媽媽無顧慮地輕鬆餵哺母乳。
使用「回應式餵哺方法」
餵哺母乳是自然的行為,媽媽因應孩子需要餵食的同時,亦不要小看寶寶的覓食本能。「回應式餵哺方法」所指的,是媽媽順應寶寶發出不同的餵食訊號(feeding cues)去餵母乳。例如,在寶寶想索食的初期會張開嘴巴、轉動頭部;中期時,他們會伸展、增加活動、把手放進嘴巴。當寶寶很餓時,會躁動不安、啼哭及面紅。此時,媽媽需以擁抱、肌膚接觸、輕聲細語及撫摸,然後再餵食。
同時,媽媽讓孩子埋身食母乳,可以使寶寶主導食用份量。孩子吸吮母親乳頭會刺激泌乳反射,讓媽媽分泌更多母乳。寶寶吃飽,手腳就會放鬆及停止吸吮,此舉可避免過量餵食而嘔奶,或者因吃得太多導致肥胖。
只要有正確的餵哺母乳知識,無論媽媽、寶寶或家人,都可以享受產後美好時光,適應為人父母的新角色。醫護人員的支援固然重要,但媽媽身邊人的支持更不可或缺。既然偉大媽媽有決心餵母乳,大家應多多幫忙,擔當神隊友「補位」,一起讓寶寶吃最好、最天然的食物,感受那37度恒溫的愛。
撰文 : 陳麗珊_廣華醫院婦產科顧問助產士
[信健康] 推廣餵哺母乳知識,醫療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