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以「罕」為難(二)

天峯醫生 | 2024-08-14

前文講述了不常見或罕見疾病的原因和定義,也提到患者面對的一些共同挑戰。

當中包括(一)確診漫長艱難;以及(二)醫護需求龐大。

本文會繼續這個主題。

(三)治療藥物昂貴

以往這類疾病許多時候難以被確診,亦無從知道其病因,遑論適當的治療方法。然而,隨着科技發展,我們對不常見疾病的了解愈來愈多,尤其知道當中不少涉及基因病變,從而有能力研發不同療法,各種專用藥物亦陸續登場。

不過,這些治療多牽涉最尖端科技,藥物研發漫長又不確定。

藥商在商言商,由於適用病人數目少,失敗成本只能疊加到少數成功推出市場的成品上,藥品價錢一定比醫治常見疾病的昂貴,且往往超出大部分人所能負擔的水平。還有,藥物如果有效,通常須長期服用,持續費用才最讓人不勝負荷。

(四)家庭社會壓力巨大

正如筆者再前一篇文章〈天下烏鴉一樣黑?〉(刊於7月17日)所述,社會仍對白化病存在誤解、偏見,患者常常遭到歧視、欺凌,甚至被獵殺。事實上,即使在一些發達地區,包括香港,不常見疾病患者往往成為被社會孤立的一群;亦因為他們受病情影響,無論在學業或工作均難如常發展,加上許多時社會根本不願意聘用病患者,令他們容易產生自悲、自責、自棄的心理,這對患者及其家人或照顧者都帶來莫大精神壓力。

同時,照顧者或家人可能由於需要長期照顧患者而被迫放棄工作。全家收入有限,又要面對龐大而持久的照顧需要及昂貴醫療費用,家庭負擔百上加斤。

有研究指出,需要照顧不常見疾病患者家庭的貧窮率遠高於全港平均水平。可想而知,家庭裏面的成員情緒非常繃緊,偶爾一觸即能崩潰。

因此,縱然「不常見」,甚至「罕見」,卻已突顯了香港公營醫療服務的挑戰。

一直以來,香港公營醫療都以「不容有市民因經濟困難而得不到適當醫療服務」為目標。

雖然經常被詬病各類的輪候時間長,但平心而論,香港的近乎免費公共醫療保障覆蓋率,在世界上可算數一數二。而在如此醫療制度下,替市民提供的醫療服務仍為世界前沿水平,香港的健康指標包括預期壽命等皆名列世界前茅。

在香港,基本上只要擁有本港居留權,包括外地傭工、已移民外地的香港人等等,在公院的一般醫療費用非常便宜。門診收費低廉不在話下,市民叫喚救護車更完全免費;藥物價錢即使逐項計算,亦完全追不上成本價;住院費用雖然都逐日計算,但每日費用比住院舍要低得多,更無其他雜項收費。整體服務由普通感冒至大病大痛、由手指擦傷至嚴重創傷都幾乎包攬無遺,對於部分經濟條件較差的人士,還有減免機制。

要知道香港奉行低稅率政策,大部分市民都沒購買醫療保險,以上所講的醫療服務,它的實質開支有超過九成由政府承擔。可是,這種「高福利」醫療制度問題亦逐漸浮現。

重重挑戰

我們現行的醫療制度正面對重重挑戰:人口急劇老化,不少慢性疾病患病率都在上升,甚至愈來愈年輕化,醫療服務需求增加。

本地醫療制度正面對重重挑戰,例如人口老化使不少慢性疾病患病率都在上升,醫療服務需求增加。(資料圖片)

另方面,由於醫療科技進步,嶄新、效果更佳的診斷和醫療方法,使疾病可更早被確診或作更有效治療。以往不治之症或向來使用較便宜藥物治療的疾病,會有更有效但往往更昂貴的新療法和藥物作為選擇。而嶄新療法通常可延長患者壽命,亦意味着患者需要接受更長期治療。這當然是件好事,只是除了每個病人的醫療價格上漲之外,需要醫療的人數也同時上升,整體醫療成本更不言而喻。當中不常見疾病是好例子,然而亦包括一些常見疾病,例如抑鬱症的新款特效藥和一些癌症標靶藥,都是有效、副作用少,卻非常昂貴的藥品。

罕見病的藥品價錢一定較醫治常見疾病的昂貴,且往往超出大部分人所能負擔之水平。

醫療開支升幅遠高於經濟增長速度,這個趨勢在大部分其他先進經濟體系都類似,就是不論經濟增長如何,其總醫療開支的實質增長率,均較本地生產總值的實質增長率高50%以上。

當然,在個人視角下,市民必定期望醫療服務趕上科技發展,也希望自身疾病能得到足夠支援和醫治。下文再續。

撰文 : 天峯醫生

[信健康] 人口老化令罕見病急升,醫療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