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認識「拔罐療法」(二)
拔罐究竟是「補法」或是「瀉法」?這要取決於對疾病正邪變化認識及拔罐產生的作用而論,我們知道疾病是正邪相爭的過程,治療總原則就是扶正祛邪。若以拔罐而言,刺激輕柔,作用時間短,起興奮作用,屬於補,為扶正;吸拔力重,作用時間長,抑制生理功能,屬於瀉,則為祛邪。拔罐可發揮補益的作用,亦可以平補平瀉,調整陰陽,但臨床應用更多以瀉法為主,或者說在祛邪方面作用更為突出。
通絡舒筋止痛
我們在臨床使用拔罐主要針對肌肉、筋膜、關節等僵硬疼痛、活動不利;或覺身體重墜、疲倦、濕濁偏盛及氣血虧虛、麻木不仁、經絡虛榮不通等。總而言之,拔罐功效為通絡舒筋止痛,調氣活血養榮。通絡即為通經活絡,多數疼痛為經絡閉阻不通,氣血運行不暢而致。《內經》云:「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除經絡層面,筋膜黏連、肌肉僵硬、特別在肌肉起止點及交錯位置有明顯壓痛點,拔罐可放鬆肌肉、疏通氣血、恢復對局部關節及軟組織的營養供應,使氣血運行通暢而達到通則不痛。調氣活血則是通過吸拔作用,使肌肉氣血獲得一定靜態刺激,亦可動靜結合,運用走罐手法達到動態刺激,促進氣血流動,通達暢行,濡養肢體關節,進而調整臟腑運動。
常見一類患者覺得周身疲憊,乏力懶言,肌肉痠痛,足重頭輕,故頻繁拔罐誤以為祛濕通絡即可,且強行追求出痧。但多數痧色淺淡,短時間消散,肌肉略微舒展,然而一兩日即反覆,且疲憊不減。這是因本為虛證,氣血不足,榮養失宜,應重在調補陰陽,而非「損其有餘」。陰陽偏衰,或為陰虛,或為陽虛,亦可陰陽兩虛,陰虛而致陽亢,應滋陰制陽,陽虛陰盛,溫陽治陰,陰陽兩虛則陰陽並補。所以通過拔罐調整陰陽,特別針對虛證,可通過手法及部位來實現,但要考慮病情長短及治療效果,而非所有病證一味單用拔罐而醫,拔罐療法有相適宜的病證,卻絕非萬能。
作者為註冊中醫、大學兼職講師
[信健康] 續談拔罐能去肌患疼痛,醫師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