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創「立體腦電圖」 迎來腦癇治療新希望
腦癇症是一種常見腦科疾病,是大腦中異常電波引發的一系列神經系統病徵,患者會出現抽搐、失去意識等徵狀。腦癇發作沒有特定規律,可以隨時發生,除了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之外,持續腦癇發作更會影響患者的記憶力,甚至引起突發死亡。
除了藥物治療外,有部分患者可透過手術治療,大前提是先要找出病發源頭。伊利沙伯醫院神經外科採用了名為「立體腦電圖」(Stereo Electroencephalography)的新技術,用微創方式將直徑只有0.8毫米的電極植入腦部找出病發源頭,手術傷口只有2至3毫米,出血風險低,可免除傳統入侵性腦電圖要用開顱手術的風險。
腦癇症通常可以用藥物控制,然而有些患者就算用了兩種不同組合的抗腦癇藥物,仍然持續有腦癇發作,醫生就會判斷此情況為「藥物難治的腦癇症」。此類患者可考慮手術治療,以進一步減少,甚或治癒腦癇發作。腦癇症大致可分為「局部型」和「全身型」,分別在於有沒有一個局部腦部區域作為腦癇的發病源頭。
一般來說,手術切除發病源頭可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常見例子包括海馬體硬化病人可考慮「顳葉海馬體切除術」;又或者有局部腦皮質發育不全者可考慮「腦皮層電圖指引手術」。然而,不是所有患者都在大腦中都有明顯的病灶解釋整個腦癇現象,因此醫生要進行手術可能要考慮利用入侵性的腦電圖檢查去尋找發病源頭。
微創手術傷口細
傳統入侵性腦電圖要用開顱手術放置電極,傷口較大。近年國際開始採用名為「立體腦電圖」的微創方法植入多於10條0.8毫米直徑極幼電極。新技術覆蓋範圍更廣更深,有如在腦部編織一個偵測網絡,去觀察腦癇電波的移動軌跡,從而找到發病源頭。新手術傷口只有2至3毫米,出血風險低,引發非慣常腦癇發作的風險亦較傳統技術低,令診斷更加準確。
手術前病人需進行磁力共振和血管造影,而神經外科醫生會就術前檢查的結果決定取樣的腦部結構,在手術導航電腦軟件中制定植入電極的路線圖,同時避免傷及血管。
電極探測尋病源
現在手術亦在機械臂幫助下變得更快,最快5分鐘便可植入一條電極。術後醫護必須在病房觀察患者和腦電圖一至兩星期,以獲取足夠資訊決定下一步手術治療方針,如果成功鎖定病灶可考慮切除發病源頭。
植入的電極除了偵測異常腦電波外,亦有治療作用。只要在電極兩個接觸點之間進行「電頻消融術」可切斷腦癇電波的傳遞網絡。不過「電頻消融術」只可減輕病情,最重要還是進一步找到發病源頭進行切除手術,才可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如果最後未能鎖定腦癇發病源頭,患者或需考慮進行紓緩病情手術,例如胼胝體切開術和神經調控術等。醫生一般會就患者的腦癇類型進行選擇。這些手術都能為患者減低腦癇發作次數,甚至減少突發死亡風險。
總括而言,「立體腦電圖」手術快捷,傷口小、風險低,腦電波偵測範圍更廣更深,為以往一些無法考慮切除手術的患者帶來全新治療機會。
近年伊利沙伯醫院神經外科,連同院內及其他聯網的神經內科腦癇專科,組成一個跨聯網的腦癇手術團隊,為病人提供腦癇手術的術前評估、入侵性腦電圖和不同的腦癇手術。最近這個團隊亦完成了第11個微創「立體腦電圖」個案,把新技術帶到社區。此外,瑪麗醫院和威爾斯親王醫院神經外科,亦有為幫助合適的腦癇症患者提供相關服務。
撰文 : 施嘉榮醫生_伊利沙伯醫院神經外科副顧問醫生
鄒淑韻醫生_伊利沙伯醫院神經外科顧問醫生
潘德立醫生_伊利沙伯醫院神經外科部門主管
[信健康] 淺談最新腦癇治療,醫療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