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時裝訴說精神病復元之路 美玲:黑暗到光明 縫出新自己

梁思瑤 | 2025-07-23

提起精神病,大家往往聯想到壓力、崩潰,以至社會的負面標籤。走過復元之路,有患者決心以針線作筆、布料為紙,親手縫製十套時裝,娓娓道出一段由黑暗走向光明的康復歷程。她期望透過作品讓大眾看見,精神病患者同樣能發揮潛能、擁抱夢想,重新融入社會。瑪麗醫院特別為其圓夢,於醫院大堂及華貴社區會堂舉辦時裝展,吸引數百名病人、醫護人員及市民觀賞。

曾經歷嚴重抑鬱與焦慮症的美玲,8年前工作壓力爆煲,出現心跳加速、手震及失眠等症狀。儘管她接受了藥物治療,病情一直未見好轉,最終她辭去工作,足不出戶達兩年,幾乎與外界隔絕。

病發期間,美玲重燃兒時的時裝設計夢,嘗試將腦海浮現的情緒與畫面逐一記下。經過5年,她完成《無聲之形》系列,以病程4個階段──「患病初期」、「社會壓力」、「治療期間」和「復元」為框架,創作10條長裙,大多採用黑色基調,展現情緒低谷,唯獨壓軸的白紗裙《找回自己》採用輕盈質料,呈現希望與重生。

展現真實面貌

第一件作品《漩渦》以鐵線交疊與蕾絲纏繞全身,象徵發病時負面思想不斷蔓延,如漩渦般纏擾至動彈不得;而《安全感》描繪她每天臥床,以被蓋頭,躲在唯一覺得安全的角落。

美玲回憶,當年辭職的最大壓力來自外界目光與誤解。為此,她創作了《無知》,正面華麗、背面則印有「無知」二字,反映社會對精神病患缺乏認知。「表面看似包容,實質抱有誤解,甚至避之則吉。我希望大眾明白精神病並不可怕,現在的我甚至慶幸自己經歷了這個病,讓我找到真正的自己,活得比以前更充實和快樂。」

瑪麗醫院為美玲(左)安排為期3日的展覽,暑期實習生梁源芝(右)表示,展覽令她重新思考醫護工作的意義。(醫管局圖片)

美玲一直希望公開展出作品,瑪麗醫院上周特別安排為期3日的展覽,與地區人士攜手協作,讓社區及大眾了解精神病康復者的真實面貌。一位曾患抑鬱症的病人,觀賞作品後向美玲表示深感共鳴,「我也承受過外界很多負面標籤,經歷家人及朋友給予壓力,美玲的作品道出我多年來無法言喻的心情,她能勇敢地向大眾展示復元之路,讓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正在瑪麗醫院參與暑期實習計劃的中學生梁源芝亦表示,展覽令她重新思考醫護工作的意義,「瑪麗醫院的醫護人員一直扶持和鼓勵美玲,幫助她走出陰霾,這讓我十分感動,感受到作為醫者,具備同理心是多麼重要,從病人角度了解治療背後的真正需要,與病人同行走出傷痛。希望自己日後也能成為以同理心服務大眾的醫生。」

繼續追尋夢想

美玲現已重返職場,有穩定的文書工作兼職,在瑪麗醫院日間精神康復中心「卓越之友」參與會務,並繼續在時裝設計領域追尋夢想。回顧創作初期,她坦言曾多次想放棄,「設計圖往往勾起過往痛苦記憶,幸而當時我加入『卓越之友』,得到職業治療師與會員的鼓勵,支持我完成整個系列。」

瑪麗醫院精神科日間醫院「卓越之友」會員美玲,以十套時裝回顧精神病復元之路,勉勵同路人。(醫管局圖片)

「卓越之友」是全港首個及唯一獲國際認可提供復康服務予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科會所,職業治療師與患者以平等的會員關係共同管理會務,讓會員培養就業技能,重建生活規律及社交信心。中心至今服務逾670位會員,當中超過140人活躍參與,並與多間工商界機構合作,提供就業機會,協助會員按自身節奏開展復元旅程。

根據醫院管理局統計,2023至2024年度全港大約有30萬人接受精神科服務,平均每7位成人當中便有一人面對精神健康困擾。要協助患者克服病患、重投社會,需要社會給予更多接納和理解,助康復者化經歷為養份,實現生命的更多可能。

撰文: 梁思瑤_瑪麗醫院資深職業治療師

[信健康] 幫助精神患者融入社會,健康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