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益菌增殖 維護健康平衡 關鍵飲食 助腸道修復微塑膠傷害

塑膠不再是遙遠海洋的污染問題,正一步步影響人類最微細且重要的生命系統──腸道微生物群。儘管目前已有不少初步研究,微塑膠對腸道微生物與人體健康的影響仍不明朗,多數研究局限於動物實驗,缺乏大規模、長期、族群多樣性的人類臨床研究,但我們可以更深入探討營養素如何在微塑膠對健康造成潛在影響時,發揮防護、調節及平衡作用。
關於微塑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未來的研究將聚焦於:一、微塑膠的定量檢測方法與標準化流程;二、不同形態與大小微塑膠對菌群的特異性影響;三、與特定疾病(例如炎症性腸病、自體免疫疾病)之關聯性;四、微塑膠暴露量與腸道微生物結構變化的因果關係;五、飲食干預策略在減緩微塑膠危害中的實證效果。
腸道微生物群的活性與多樣性,極易受到飲食形態的影響,而某些關鍵營養素有助於維護菌群平衡、修復腸道屏障、減緩炎症反應與促進抗氧化防禦。
重建生態工程
膳食纖維是腸道微生物群的最重要「燃料」之一,尤其可溶性纖維如菊糖、果寡糖和β-葡聚糖。這些纖維無法被人體酵素消化,但能被腸道菌群發酵,產生短鏈脂肪酸(SCFAs)如丁酸、丙酸與醋酸,並具有多重功能,包括強化腸道上皮細胞、調節免疫反應、降低腸道炎症、促進腸道再生、抑制病原菌生長、促進有益菌增殖,若微塑膠造成菌群失衡,高纖維飲食可作為重建菌群的「生態工程」。

在微塑膠影響菌群多樣性與數量時,攝取益生菌與益生元可視為「重新布建腸道軍隊」的戰略補給。活性菌株益生菌(Probiotics)最常見如乳酸菌(Lactobacillus)與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可以調節免疫功能、降低炎症反應、抑制有害菌定殖以及強化腸道防護;益生元(Prebiotics)則是這些益生菌的食物來源,常見於洋葱、大蒜、香蕉與燕麥等食物。
微塑膠顆粒可引起細胞層級的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誘發自由基生成並損害腸道細胞、DNA與細胞膜。抗氧化營養素扮演關鍵防線:一、維生素C與E:清除活性氧(ROS),保護細胞膜與基因表現;二、多酚類化合物:綠茶中的表沒食子兒茶素(EGCG)、藍莓的花青素,可直接調節菌群並減緩氧化損傷;三、硒與鋅:抗氧化酵素(如穀胱甘肽過氧化酶)的重要輔酶,有助修復被損害細胞。這些營養素不僅是抗微塑膠的「生化盾牌」,也與情緒、神經功能相互關聯。
魚油抗炎特性
源自深海魚油的Omega-3脂肪酸如EPA與DHA,已被證實具有強大抗炎特性,對腸道健康尤其有益,食物來源包括沙甸魚、鯖魚、亞麻籽與核桃。微塑膠若造成腸道低度慢性炎症,Omega-3可降低炎症因子釋放、調節腸道菌群結構、提升有益菌穩定性、保護腸道黏膜完整性。
植物性飲食強調多樣性與抗炎能力,是建構長期腸道健康的基礎。植物化學物質(例如類黃酮、胡蘿蔔素、植物固醇等)具有調節腸道菌群的作用,類黃酮(Flavonoids)如柑橘類和茶葉,有助調節微生物代謝途徑;異黃酮(Isoflavones)如大豆成份,可促進腸道雌激素受體平衡;植物固醇與膽固醇代謝相關,能促進脂質平衡。

透過均衡飲食,不僅能修復微塑膠造成的腸道傷害,更能預先建立一套防禦系統,降低暴露風險的生物反應強度。未來若能透過營養與個人微生物圖譜結合,發展「精準營養」與「個人化菌群干預」,則將成為微塑膠世代下人類健康的一條可行之路。
推廣衞生教育
個人層面的飲食改善,應與環境政策、製造業改革共同並進。減少一次性塑膠用品、推廣環保包裝、建立食品微塑膠含量標準,是減輕微塑膠負擔的必要手段;科學研究之外,提升大眾認知、推廣公共衞生教育也是當務之急。
當一般民眾意識到微塑膠對健康的隱性危機,才可能從日常消費習慣中作出改變,進而促使政策改革與產業轉型。
撰文 : 林盈吟_美國註冊營養師
[信健康] 精準飲食可修補微塑膠影響,營養師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