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仁知多一點(一) 產量少需求大

辜炳銳博士 | 2025-09-25

砂仁為常用中藥之一,根據《中國藥典》2020年版本規定,本品為薑科植物陽春砂Amomum villosum Lour.、綠殼砂Amomum villosum Lour.var.xanthioides T.L.Wu et Senjen或海南砂Amomum longiligulare T.L.Wu的乾燥成熟果實。

砂仁原名「縮沙蜜」,首載於唐代甄權《藥性論》,曰:「本波斯國,味苦、辛。」唐代《本草拾遺》、《海藥本草》至宋代《大觀本草》仍用「縮沙(砂)蜜」之名。對於該名含義,歷代醫家從不同角度解釋。根據果實形態結構命名,代表醫家為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云:「藕下白蒻多密,取其密藏之意。此物實在根下,仁藏殼內,亦或此意歟。」盧之頤《本草乘雅半偈》亦從此說,曰:「花實在根,若芙蕖之本,斂縮退藏之謂蜜矣。固甲函孚,界列八隔,仁粒比砂,攢簇實裹,可謂至密也已。」因其種子大如砂粒,又藏於果殼內故名之。

有醫家則認為其名稱與功效相關,清代高世栻在《醫學真傳》曰:「砂仁原名宿砂蜜,安胎藥也,有歸宿丹田,退藏於密之意。」近代學者大多認為砂仁之名與產地相關。《藥性論》稱「本波斯國」,《海藥本草》云:「生西海及西戎諸國。」唐代「波斯」為今之伊朗,「西海」則泛指印度洋、波斯灣、地中海地區,亦包括越南、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等國。故學者認為「縮沙蜜」疑為外來語譯音,據考證其名是根據《唐梵兩語雙對集》中梵語「素乞史謎囉」翻譯而來,《梵語雜名》中亦有相似記載。由此可見若從果實形態或功效釋名,似有附會之意。明代陳嘉謨《本草蒙筌》首次以「砂仁」為正名,因其果仁如砂粒,故名,正如《本草原始》云:「仁類砂粒……俗呼砂仁。」

砂仁在古代主要以西亞和東南地區為產地,後來漸漸以廣東陽春蟠龍縣所產之陽春砂為主流。(網上圖片)

有關砂仁產地,唐代主要在西亞、東南地區。宋代起先賢們在嶺南發現砂仁,《開寶本草》稱本品「生南地」,《本草圖經》:「出南地,今惟嶺南山澤間有之。」砂仁由進口漸以廣東陽春蟠龍縣所產之陽春砂為主流。但因產量少,市場需求大,故先後在福建、雲南、廣西引種,雲南在九十年代中期成為陽春砂最大產區。(待續)

作者為註冊中醫、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一級講師

[信健康] 砂仁產地以西亞東南為主,醫師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