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療養生 配合自身

陳翠萍中醫師 | 2025-10-24

上星期有位年輕女患者求診,面容憔悴,掩不住滿布雙頰與下顎的暗瘡。她訴說近月輾轉難眠,手心足心煩熱,咽乾口燥,月經量偏少且色澤深紅,夾雜血塊。觀察其舌色偏紅、舌苔薄少,把脈呈典型陰液虧虛、虛火上炎之象。細問之下,才知道母親因擔心她工作勞累,加上天氣轉涼,每日以當歸、北芪、黨參等溫熱藥材煲湯,連續飲用數周後,不適症狀逐漸浮現。

父母總盼望兒女平安健康,然而中醫養生講求「辨證論治」。人的體質有陰陽虛實寒熱之分,用藥食補必須因人而異,這位患者工作繁忙,思慮過度,陰血暗耗。陰液如同身體潤澤之源,一旦陰分不足,無法制約陽熱,虛火內生,形成「乾煎」狀態。此時長期服用當歸、北芪等性偏溫燥補氣助陽之品,身體難以吸收溫補之效,更助長虛火,擾亂心神,上灼顏面則發為暗瘡,耗傷津液更使經血縮減而色深。正如《內經》所言「壯火食氣」,過度溫補反而化作消耗正氣的烈火。

煲湯不僅要順應節氣,更要配合個人體質。此患者屬陰虛火旺,治療首重「滋陰降火,潛陽安神」。處方以知柏地黃丸加減,建議改用沙參、玉竹、麥冬、百合等甘涼潤燥之品,搭配淮山、蓮子等健脾安神湯水,既能潤澤虧虛的陰津,又可避免溫燥助火之弊。兩周後回診,她臉上暗瘡已消退,面色顯得明亮潤澤。

食療養生,貴在配合自身所需。中醫之道追求平衡,一切補益皆需以辨清體質為本。與其盲目跟從進補風潮,不如細心傾聽身體的聲音,保持飲食有節、作息有序,再跟時機適度調理,便是最好的養生之道。秋冬滋潤湯水推薦「栗子桂圓百合糖水」──材料:栗子200克、桂圓50克、百合15克、冰糖適量。功效:益氣健脾、補腎壯腰、寧心安神。

作者為註冊中醫師

[信健康] 進補要配合自身需要,中醫資訊可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