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前「靜氣三日」養生法

10月31日,正值霜降之後,立冬之前。陽氣漸退,陰氣將藏,古人稱為「陰陽換節」。《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云:「冬三月,此謂閉藏……無擾乎陽,無洩皮膚,使氣亟奪。」入冬前,人若仍如夏日般開窗納風、頻洗冷水、談笑高聲,體內陽氣散泄,冬寒一至,體弱者易無故生病。這時的養生關鍵,不在補,而在「閉」。《清宮御醫日錄》記載,乾隆四十五年立冬前夕,太醫院頒布內宮調養令:「宮人閉氣養心,不可言笑過度,不可夜起露寒。」這其實蘊藏一種奇特而科學的宮廷養生智慧──閉氣養命法。
古代御醫認為,氣是命根,氣一泄,命即損。乾隆每到10月底,會下令「減朝事三日,少言養氣」,並命人熏宮中沉香、降噪音,以穩心神。這與現代生理學相合:語言動作皆由肺氣驅動,言過多則肺氣耗損,再者,氣機衰則血運遲,或會影響免疫功能。因此,宮廷御醫在立冬前一周會要求:一、少言,盡量不動氣;二、少動,避免劇烈運動;三、少思,減輕心念,忌批繁政;四、少食,進七分飽之膳。
皇帝於立冬前3日,有一特別儀式,名曰「靜氣三日」。乾隆《起居注》載:「立冬前三日,御止音樂,不臨朝,惟讀經靜坐,無疾風無語笑。」內宮門窗皆閉,衣服加襯,食膳以稀粥、羊肝湯為主,不食寒涼。現代醫學認為,「靜氣三日」能減少能量消耗,讓交感神經休整,促進荷爾蒙平衡;同時,立冬前後飲食宜遵從宮中原則:「少鹽少冷,多溫多粥。」不食冰品、不貪消夜。晨起可用「黨參茯苓茶」代咖啡,午間以「薏米百合湯」調脾祛濕,晚間以「紅棗桂圓水」安神養血。這些食療皆可改善免疫與睡眠功效。
宮廷養生學真諦,不在繁補,而在能守。守得氣,則能過冬不病,精神安然。乾隆皇帝「靜氣三日」養生法,重點在靜、守、養,讓陽氣回歸丹田,陰陽交泰,用現代語形容則是「閉、藏、靜、守、暖、潤、緩、息、和、養」,正是宮廷御醫在立冬前為皇帝開出的「十養之訣」,亦是現代人「保陽防寒」核心法。
作者專研宮廷秘方
[信健康] 立冬前應保陽防寒養生,中醫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