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陰霾,終身如影隨形?乳癌病人組織倡預防復發

2025-11-06

 

作者:全球華人乳癌組織聯盟主席 王天鳳

本港有超過七成乳癌患者可在早期(即第一或第二期)發現乳癌,而第一及第二期乳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高達94%至99%,第三期降至76%,第四期則僅29.8%。這些數字顯示,早期診斷對存活率至關重要。雖然在乳癌病人組織不斷發聲及香港政府的努力下,乳癌篩查推廣有顯著進步,但下一個關鍵挑戰,是防止復發,確保患者長遠健康。

目前在香港,過半數的乳癌是屬於HR+/HER2-亞型,即荷爾蒙受體陽性、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陰性,是不可忽視的一群。根據國際數據,這亞型的第二期患者十年內復發率約四成,第三期更高達六成。部分高風險患者在確診後二十年內仍面臨復發威脅。一旦復發,往往難以根治。這種看不見的復發威脅,不只是醫學數字,更成為病人的沉重心理包袱。

最近,全球華人乳癌組織聯盟 (GCBC) 的患者調查中發現,在380名參與調查的患者當中,多達八成患者憂心復發,近七成因為害怕復發而造成壓力和身心困擾,超過一半長期焦慮,有些甚至失眠,連日常生活規劃也不敢去想。

針對早期HR+/HER2-乳癌,傳統治療包括手術、化療和荷爾蒙治療。然而,即使早期發現並完成療程,仍缺乏藥物控制復發風險。近年醫學突破為控制乳癌復發帶來了新希望:在荷爾蒙治療中加入標靶藥CDK4/6抑制劑,證實能降低遠期復發風險近三成。

問題在於,雖然CDK4/6抑制劑已納入藥物名冊,現時只有極少數(如四個或以上淋巴結受癌細胞侵襲)的早期患者或晚期患者才能透過安全網申請資助,其餘大部分早期高風險患者卻未能受惠。實際上,即使受癌細胞侵襲的淋巴結少於四個,復發風險依然偏高,而這些患者的人數遠比現時受惠群組的多,顯示覆蓋率不足。

反觀其他先進經濟體的醫療體系已承認此類新療法的優勢,把CDK4/6抑制劑納入公營資助範圍。例如英國國家健康及照護卓越研究院(NICE)指引就明確指出,這種治療組合具成本效益,應推薦予所有高風險早期患者使用。

針對上述痛點,本會參與編撰的《鞏固香港早期乳癌應對策略》白皮書,匯集多位腫瘤科醫生的見解,深入探討本港早期乳癌治療的現況,並提出多項政策建議,當中包括把CDK4/6抑制劑資助範圍擴展至所有高風險早期乳癌患者。

此外,本會呼籲優化治療流程和排程,以縮短醫管局專科輪候時間;加強腫瘤科基礎設施建設及專科人力資源培訓;探索創新保險模式及公私營協作模式,以減輕個人與公共財政負擔。

總括來說,香港近年乳癌防治工作在篩查一役可謂向前跨進一大步,但我們相信,下一關鍵戰役在於防止復發,而相關的政策和支援患者措施尚有不少提升空間。我們期望醫務衞生局、基層醫療署等政策制訂者,能與醫療專業人員、保險公司、資助機構與病人組織等聯手,共同推動癌症護理體系的改革,包括在藥物資助方面,把藥物資助範圍擴展至所有高風險早期患者,讓更多人及早得到最有效的治療,真正將「及早發現」的努力轉化成長遠的健康保障。讓我們為乳癌患者掃除終身如影隨形的乳癌陰霾,致力預防復發,在公共衞生的下一場戰役再下一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