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腦軸」連繫消化系統與大腦 十大食材 養好腸道治癒心靈

當你以為精神健康只是「大腦」的事,其實「腸道」早已悄悄參與其中。藥物之外,你吃進去的東西也可能影響情緒;愈來愈多研究指出,精神疾病的治療不只依靠藥物控症,吃下肚的食物、藏在腸道裏的微生物,甚至維他命和礦物質,都可能對心情、睡眠和認知產生巨大影響。
抗精神病藥物如奧氮平(Olanzapine)和利培酮(Risperidone),雖然能快速壓制幻覺與躁動,不少患者服藥後出現體重激增、代謝症候群,甚至糖尿病等副作用。近年的研究進一步發現,這些副作用其實和腸道菌群改變有關──好菌變少、壞菌增加,連帶引發慢性炎症與神經傳導失調。
簡單來說,藥物不只「進了腦」,還「動了腸」。營養素不單是身體的燃料,也是「腦部養分」,營養學研究指出,有些營養素與情緒穩定息息相關:一、Omega-3脂肪酸:能夠降低發炎,讓大腦「不冒火」;二、鎂與維生素B群:可以安定神經,幫助放鬆與入睡;三、色胺酸:合成血清素,快樂的來源之一;四、鐵與鋅:過度缺乏會引發焦躁、注意力難集中。
一項研究顯示,採取地中海飲食(高蔬果、橄欖油、全穀類)的人,抑鬱症發病機率顯著較低。腸道不只有消化功能,腸道菌群宛如一個微型生態系:某些菌能製造γ-氨基丁酸(GABA),是讓人放鬆的「神經煞車」;益菌能降低炎症指數,穩定情緒;多樣化菌群則可強化腸道屏障,避免毒素「漏進」血液干擾腦部。有趣的是,憂鬱症患者腸道菌群多樣性普遍較低,服用益生菌與益生元(例如泡菜、洋葱、大蒜等),已證實能改善部分精神症狀。
為什麼我們「吃進去的」會影響「腦袋裏的」?近年,科學界愈發重視「腸腦軸」(Gut-brain axis)對情緒與精神健康的影響。腸道不僅負責消化吸收,還是人體最大的神經傳導物質生產基地之一,例如約90%血清素(影響心情與睡眠)在腸道中合成;此外,腸道菌群會透過發炎反應、荷爾蒙釋放、免疫調節等機制,與大腦進行雙向溝通。由此可見,良好飲食習慣能穩定血糖與情緒、減少發炎反應、提升神經傳導物質合成,以及優化腸道菌群,促進身心平衡。
整合療法不只吃藥
因此,一份富含關鍵營養素與益菌食物的餐桌,比我們想像的更具治癒力,讓治療不只「吃藥」,而是全人照顧;當中10種對情緒穩定與神經系統有益的食材【見附表】,共通點是天然、營養密度高,且能幫助維持腸道與神經系統的穩定運作。這份飲食指南並非禁忌清單,而是希望大家能更有意識地選擇照顧身心的食物。


面對精神健康挑戰,愈來愈多專家主張「整合療法」:藥物仍是關鍵,並搭配營養干預、腸道菌群調理,甚至借助中醫觀點如「健脾養心」、「疏肝解鬱」來平衡五臟與情志。
從微觀的菌群,到情緒的起伏,「腸腦軸」或許正是未來精神健康照護的關鍵方向。我們的情緒並非只靠意志力或藥物就能穩定,而是由複雜的生理機制共同主導── 腸道、神經、營養,全都參一腳,善用餐桌上的選擇,不僅能優化腸道菌群,也等同於給大腦補充平穩心情的「食療」。吃對食物、養好腸道,也許比你想像的更能「治癒心靈」。
撰文:林盈吟_美國註冊營養師
[信健康] 腸道令神經系統穩定,營養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