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醫學院團隊研發 增強參與動機 WhatsApp聊天機械人 提升大腸癌篩查

大腸癌是全球第三大常見癌症,也是第二大癌症死亡原因。根據香港癌症統計中心最新數據顯示,本港的大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位居第三和第二位。由於大多數大腸癌都是由細小的良性瘜肉經長年累月演變而成,只要在癌變前把瘜肉切除,就能預防。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依據健康信念模型開發WhatsApp聊天機械人,促進提升香港市民偏低的大腸癌篩查參與率。
大便隱血測試是常見的大腸癌篩查工具,研究證實有助降低大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所以全球多國都廣泛利用。香港於2016年啟動政府資助的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2018年正式規範,2020年全面實施。項目資助50至75歲無症狀香港居民每兩年進行一次大便隱血測試,若結果呈陽性,參與者會被轉介進行大腸鏡檢查,如果檢查結果呈陰性,參與者可兩年後再次進行大便隱血測試。儘管政府推出此利好政策並積極推廣,市民的大腸癌篩查參與率仍然很低。截至2023年12月31日,香港僅有約14%符合資格的居民參與,遠低於其他國家或地區(16%至68%不等)。

參與率顯著增加
健康行為動機受自覺嚴重性、自覺罹患性、自我效能、自覺行動益處、自覺行動障礙及行動線索影響。健康信念模型(Health Belief Model)認為,如果擁有充足自覺罹患性、嚴重性、益處、自我效能,以及移除自覺行動障礙並提供線索,可以增強個人健康行為動機。
在醫療衞生研究基金支持下,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助理教授林遠東帶領的研究團隊,依據健康信念模型開發WhatsApp聊天機械人,促進提升香港市民的大腸癌篩查參與率。
本研究第一階段,招募500名符合政府大腸癌篩查計劃資格人士參與隨機對照試驗。通過隨機化處理,其中一半參加者被分配到干預組,另外一半被分配到控制組。透過WhatsApp應用程式,聊天機械人根據干預組參加者進行大腸癌篩查的意願,推送針對性的大腸癌篩查教育短片、短訊和大腸癌個人化風險評估測試,並且為願意進行篩查的參加者提供基層醫生聯絡方法;而控制組參加者則接收到短訊提示參加大腸癌篩查,以及政府大腸癌篩查計劃網址。

經過3個月及6個月跟進發現,和控制組相比,干預組的大腸癌篩查參與率顯著提升8%至9%。
在研究的第二階段,研究人員成功回訪27名干預組和控制組參加者,分別進行小組焦點訪談,主題在於了解是否參與篩查的原因。對資料進行主題分析,研究人員發現推動參加大腸癌篩查的主要原因和健康信念提升有關,包括:認為大腸癌是嚴重疾病(自覺嚴重性,Perceived Severity)、認為自己可能患大腸癌(自覺罹患性,Perceived Susceptibility)、知道政府篩查計劃中大部分醫生沒額外收費(沒有自覺行動障礙,No perceived barriers),以及知道怎樣參與篩查計劃(自我效能,Efficacy;行動線索,Cues to Action);同時,未參與篩查的主要原因也和欠缺健康信念有關,包括:認為自己不可能患大腸癌(沒自覺罹患性,No perceived Susceptibility)或者安排篩查很困難(沒行動線索,No cues to Action)。
盼轉化現實使用
本研究通過兩階段的隨機對照組試驗和焦點小組訪談,證實基於健康信念模型開發的聊天機械人,能顯著提升本港大腸癌篩查參與率,研究團隊已在今年先後在美國、澳洲、新加坡和香港的腸胃及護理學術會議發表研究成果,與國際及本地專家交流。林教授的團隊下一步會與政府大腸癌篩查計劃辦公室報告研究成果,商討在本地應用聊天機械人以提升本港大腸癌篩查參與率,把研究成果轉化為現實中使用,促進全港市民大腸健康。
撰文 : 林遠東教授_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助理教授
胡玥博士_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博士後研究員
[信健康] 提升大腸癌篩查參與,專家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