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醫學院婦產科學系主任 梁德楊為奇妙生命一再感動

張綺霞 | 2021-11-15

生命的誕生非常奇妙,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婦產科學系主任及教授梁德楊對此感受特別深。看着胚胎逐漸成形,長出重要器官,發展出五官和四肢等,無論看過多少次,他都同樣感動。
然而胎兒健康發育並非必然,還未出生,可能就因為各種發展的缺陷而無法存活,為此梁德楊研究胚胎學多年,引進不少創新療法,成功救回許多胎兒的性命,他深信,自己做的不只是幫助一個胎兒,而是幫助了整個家庭,無論多辛苦,都樂在其中。「我們所做的很微小,但對父母或家庭來說都是很大影響。可能他們唯一順利懷孕的機會只有那次,如果胎兒救不回,可能很難再懷孕。」
梁德楊仍記得當初接觸婦產科時,看到生命演變的感動,那份感動,到今天仍延續。信奉基督教的他,一直見證着神創造之奇妙。「生命是很神奇的,一粒非常小的精子和一粒非常小的卵子,拼合成細胞,再演變為一個胚胎,再由一個平面的胚胎如摺紙那樣,摺成一個立體的胎兒,再長出頭、手、腳,整個過程都很神奇,當中也有很多基因的交錯影響不同發展,最後到適當時間就作動瓹出來。」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婦產科學系主任及教授梁德楊是胎兒醫學的專家,拯救過不少未出生的孩子。(吳楚勤攝)

今天熱愛醫學工作的梁德楊,從小的志願是做建築師,中學時在播道醫院做兼職的經歷改變了他一生。他在接待處工作,有天遇到一對父母帶着溺水的小朋友求診,孩子只有幾歲,梁德楊陪伴那對父母到急症室,最終還是搶救失敗,目睹生命的離開,他受到撼動,想到如果能拯救生命,才是更有意義的事情。
挑戰性強
考進中大醫學院後,他婦產科的成績最好,也特別享受這門專科的工作,因此選擇繼續進修。「我最喜歡的是手作的東西,外科比較適合,而婦產科比外科更特別的是需要面對很多緊急情況,幾秒鐘和幾分鐘內的決定隨時影響生死,很有挑戰性。我比較能受壓,比較決斷,也可以小心評估風險,膽大心細。」
但從事這門專科,常要面對許多突發情況,「明明母親很健康,生產完卻大出血,有生命危險,要馬上急救。」許多分娩併發症都無法預測,例如母親如患上妊娠毒血症,會因為血壓太高而爆血管、抽筋等,又例如是肩難產,孩子的頭生出來了,肩膀卻卡在盆骨,有如半天吊,如果不能在數分鐘內完成生產,孩子就會缺氧,導致腦癱甚至死去。「如今比30年前進步很多,例如有超聲波檢查孩子大小,控制母親的糖尿病,避免孩子不要過於肥大,減低肩難產的發生,但仍有些是無法預測的。」
從前處理類似個案,都只是靠人手伸進陰道處理,容易給嬰兒帶來損傷,「技巧要掌握得好,不然很容易弄傷神經線或弄斷嬰兒的手臂骨。」為此他研究出改良技術,用幼長的鉗子把索帶穿過嬰兒腋下,借力旋轉肩膀快速地把嬰兒拉出,比較容易操作,對孩子也相對安全。
這些年來,他救助過許多胎兒,更是中大醫學院胎兒醫學組主管,那是全港最集中做胎兒手術的地方。胎兒要做手術並不常見,而通常都是很危急的。他們最常做的是為患有雙胎輸血症的雙生胎兒進行激光手術。雙胎輸血症是雙生胎兒的胎盤上有相聯繫的血管導致,「一個胎兒的血會透過臍帶經過胎盤去到另外一個胎兒的身體裏面,供血的胎兒貧血,受血的那個又會因過量的血液而負荷過重,兩個孩子都有生命危險。」他們會透過胎兒鏡用激光將兩者連結的血管燒斷,希望同時救回兩個孩子。
而當雙生胎兒其中一個出現問題,有時需要進行「選擇性減胎」手術,中斷其中一個孩子的性命,才能保存另一個,「當一個胎兒有病,可能是發育不良、畸形、心臟問題,有機會在子宮裏突然離世,另一個與其有聯繫的胎兒也會受影響,可能腦部受損乃至宮內死亡。為了保護正常那個,我們唯有先發制人,先切斷其臍帶,令他不會影響正常那個胎兒。」
有使命感
要在胎內進行手術,需要分毫不差, 十二三周的嬰兒,臍帶只有1至2mm,要用最幼的儀器,手也要很穩定。梁德楊表示,胎兒醫學這門學科發展不足30年,最初手術風險仍很高。「從前的手術是要剖開母親的子宮,取孩子出來,再放回裏面,對母親的創傷很大,不但生產時(子宮傷口)有機會裂開,對孩子來說也很危險。」
但近年微創和超聲波技術發展起來,加上各種基因檢測技術幫助,有問題的胎兒可得到更好的治療,宮內手術也能用內窺鏡或胎兒鏡去做。「那是很幼的,直徑約1或2毫米,穿過肚皮進入子宮,能看清楚胎盤再幫孩子做手術。另一種則是隔着肚皮透過超聲波看孩子的影像,再用儀器刺入孩子的身體做些簡單的手術。」
雖然技術改進提高胎兒存活率,但也有不少例子是無法救回的,有時胎兒因為感染病毒製造不了紅血球而貧血和水腫,要進行宮內輸血手術,將針插入臍帶靜脈灌進紅血球,最小的病例是17周的胎兒,臍帶靜脈只有1至2mm粗,「要逐點輸,不能快,最後胎兒得到補充紅血球後成功捱過病毒感染期,自行重新製造紅血球,順利足月出生。但也有另外一個案例,同樣是17周,情況已很差,血管太幼連針也插不進,只能直接插入心臟去輸血,最後雖然成功,但數天後仍捱不住在宮內死亡。」
曾有年紀大的母親經歷多次流產後才順利懷孕,卻發現胎兒有橫膈膜穿洞的問題,肝臟腸臟會湧上去壓住肺部,使肺部發育受限以致出生後無法存活,父母希望能保住胎兒性命,梁德楊於是採用近數年才發展的新技術,放一個小球進胎兒氣管,再充氣塞住,希望製造壓力讓肺部膨脹,頂住外來壓力,從而成長,「不做手術,死亡機會是90%,做了成功機會也只有40%至50%。」最後胎兒在手術數周後出生,醫生把球囊取出後,孩子的肺部運作正常,其後再接受外科手術成功修補橫膈膜,順利存活,收到父母傳來孩子能健康成長的照片,他也覺得很感動。
他表示,進行宮內治療很講「膽大心細」,不只是因為胎兒細小,手術需要分毫不差,否則隨時危害性命,也很講求術前的細心觀察和檢查,以及跟父母的細心溝通。「我們要有使命感,而非英雄感,不要以為自己好叻好巴閉,做這些手術經常是失敗比成功多,不要怕失敗,而是將每次手術當成學習,提升技術幫更多人。」
美國、歐洲等擁有龐大人口和資源,胎兒手術能集中在一兩所醫院做,在大量案例中建立經驗,香港雖然有相關技術,但案例有限,就算是較常見的雙胎輸血症,一年只有十多個案例,因此要更長時間才能完成訓練。梁德楊當初也花很多時間鑽研,加入新成立的胎兒醫學組不久,主管就轉投私家醫院,他也因此正式擔上重任,靠不斷參與學術會議,看外國醫生的手術錄像,向他們請教和參觀手術中心,才掌握當中知識。「很多時都是講基本功,擅長做超聲波影像檢查、操作腹腔鏡等,就能容易單靠觀察掌握技術。」

每次手術都是整個手術團隊一起合作完成,圖為梁德楊(前排中)和胎兒醫學組的同事合照。(受訪者圖片)

堅守公院
這些年來,他堅持在公立醫院工作。2007至2010年間大量內地孕婦來港產子,不少產科醫生轉投私家醫院賺更多錢。同時公立醫院人手短缺,床位經常爆滿,工作辛苦,朋友都勸他轉投私家醫院,賺多些錢讓家人過得更舒適,但他沒有動搖,「我覺得在公立醫院可以做更多高風險的東西,更有挑戰性和有趣,在這裏能幫助更多母親和孩子。」

作為胎兒醫學專家,梁德楊(右)也樂於分享經驗,圖為他2011年在上海指導胎兒手術。(受訪者圖片)

梁德楊(左一)一直致力推廣婦產科教育,圖為他向學生講授產科急救知識。(受訪者圖片)

為了讓本地孕婦獲得更好服務,他更牽頭和一眾產科醫生在2011年成立香港產科服務關注組,發起聯署要求政府控制內地孕婦來港分娩,最後政府也推出多項措施限制配額,慢慢才恢復正常。
在這個範疇多年,他不斷學習,尤其過去10年基因分析技術突飛猛進,從前不明白成因的病,如今找到了源頭,「發掘新知識的滿足感比銀行多幾個零的滿足感更大。我覺得每天都在上漲,不是荷包漲了,而是腦脹大了。」
一邊看病一邊研究教學,還要兼顧行政工作,休息時間很少,幸而家人很支持他,尤其太太很體諒他不定時的工作時間,「有時在睡夢中也要突然醒來趕去醫院」。他強調,從事這門專科不能怕辛苦,「每個案例都是很趕急,突如其來,不能說今天約了人不去,否則你就錯過了學習的機會。」

梁德楊除了在中大的工作,去年也當上婦產科學院院長。(受訪者圖片)


撰文:張綺霞
[email protected]

這些年來家人都很支持梁德楊的工作,圖為他和父親在中大的畢業禮上合照。(受訪者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