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帶菌(一)
張先生,41歲,5年前感染急性乙型肝炎,住院留醫一周後回家休養2個月痊癒。一年前驗血時發現HbsAG呈陽性,肝功能指標正常,沒有肝炎症狀及體徵,沒有明顯不適,現每半年定期覆檢及想以中醫方法提升免疫力。
乙型肝炎帶菌者布滿全球,在香港,8至10個人中有一位肝炎帶菌者,雖然張先生屬於無症狀的乙型肝炎帶菌者,但體內存在一定份量的乙肝病毒,有機會不斷複製,持續破壞肝細胞,令肝臟組織受損,發展至有症狀的慢性乙肝、肝硬化甚至肝癌。
乙型肝炎是由過濾性病毒引起的傳染病,不經食物、食水或普通日常接觸傳播,而是通過血液或體液(包括羊水、汗液、大小便、月經、精液、陰道分泌物及腹水等)感染的。傳播途徑包括與患者有性接觸、受感染的母親傳給胎兒、與患者共用受污染的針筒,或於輸血、紋身、外科和牙科手術過程中感染。
乙肝病毒在體外可存活一周,潛伏期由30至180天不等,平均為75天。病毒留在體內,可形成急性或慢性帶菌,但大多數人在新感染時沒有任何症狀,約有5%的5歲以下兒童及30%至60%成年人會出現急性病症,如皮膚和眼睛發黃(黃疸)、食慾下降、惡心嘔吐、腹痛不適、小便深色、大便呈泥土色或淺色、神疲乏力等。根據世衞組織的報告,一歲或以下從母體感染乙肝的嬰兒,有80%至90%的病毒會持續存在,成為慢性帶菌者;6歲以下感染乙肝的兒童則有30%至50%會發展成慢性帶菌者。成年人少於5%會成為慢性帶菌者,當中有20%至30%會形成慢性乙肝,肝臟細胞受到病毒長期破壞,使肝臟永久損壞,可演變成肝硬化甚至肝癌。
氣出入不暢有鬱結
對於乙肝病毒,中醫認為是外來的邪氣加上患者正氣虛所形成的。以張先生為例,他雖然沒有肝炎黃疸症狀及體徵,但檢測報告指出是陽性,即正氣有虛,才致肝炎病毒有機可乘。
要扶正祛邪,首先要以中醫的整體觀念去了解張先生的情況。他自訴性格急躁,易發脾氣,視力在過去2年下降,喉中常有痰,吞吐不能,有肩周炎,右肋間歇性會脹痛,喜食肉,但吃油膩或過勞後易腹脹悶,大便一天2至3次,偏爛,過去10年曾有多個性伴侶,觀其面色晦暗無光,眉頭緊皺,說話急促。
以上可根據中醫理論分析張先生的症狀,再診斷其病虛實。
首先,肝在五行屬木,與藏血、氣的升降出入、情緒的控制、視力的清晰、筋脈的健康有關。
脾屬土,與消化系統、運化水濕、氣血的化生有關。人體是一個整體,五臟六腑以經絡互相聯結;木與土的關係,在病理情況下是相剋的,即肝木有病時,會連累脾土,所以古書有一句說話:「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於脾。」
張先生的情況正是肝脾不健康的現象。當肝失健運時,身體的氣出入不暢,會有鬱結,當氣血不通時,脾氣急躁,右肋是肝經行過的路徑,不通則痛;肝與目及筋有關,脾失健運,氣機有滯,營養不足,氣血失健旺,雙目及筋脈失濡養,所以視力下降,出現肩周炎,面色晦暗無光澤。脾居中央,肝氣不通,運化營養及水液的功能有滯,所以表現消化力差,食油膩後腹脹不適,大便偏爛;而喉中有痰,吞吐不能,中醫稱之為「梅核氣」,與肝氣鬱結、累及脾土、生濕生痰所致。因此肝脾在生理或病理上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待續)
作者為註冊中醫
[信健康] 免患乙肝要提升免疫力,中醫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