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病邪特質

大暑是夏季最後一個節氣,亦為一年中最炎熱之時。此時正值中伏前後,常踞高溫,酷暑難耐。「土潤溽暑。溽,濕也。土之氣潤,故蒸鬱而為濕。暑,俗稱齷齪,熱是也。」溫盛為熱,熱極濕動,「上熱下濕,人居其中而暑成矣。純熱不兼濕,不得混入暑也。」溫、熱,火,暑,四者性質基本相同,但有區別。
陰暑與陽暑有別
我們這裏講的「暑」,有兩層含義,既為夏令特有時節,又為特有病邪。若作時節看,此時病邪以「暑」兼濕為典型;若作病邪講,此「暑」邪特質為火熱之邪,獨見夏令,有明顯季節性,僅屬外邪,無內暑之說。
明代醫家張景岳將暑細分為陰暑及陽暑,「陰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凡人之畏暑貪涼,不避寒氣,則或於深堂大廈,或於風地樹蔭,或以乍熱乍寒之時,不謹衣被,以致寒邪襲於肌表,而病為發熱頭痛,無汗惡寒,身形拘急,肢體痠痛等證。此以暑月受寒,故名陰暑……陽暑者,乃因暑而受熱者也,在仲景即謂之中暍。凡以盛暑烈日之時,或於長途,或於田野,不辭勞苦,以致熱毒傷陰,而病為頭痛煩躁,肌體大熱,大渴大汗,脈浮氣喘,或無氣以動等證。此以暑月受熱,故名陽暑。」
宜多吃清淡食物
暑邪炎熱,容易令人出現高熱、面赤、煩躁、脈洪大等陽熱證候。且暑性升散,直入氣分,使腠理開洩大汗出,津液虧損,氣隨津洩,高熱後常見唇乾舌燥、氣短乏力、尿赤短少,甚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稱為中暑。除暑熱外,濕濁居次,濕邪重濁黏滯,易困阻脾胃,故又見四肢倦怠,胸悶嘔惡,不思飲食,大便質溏不爽等。但暑病忌溫,濕為陰邪,非溫不解,暑兼濕證,非一派涼藥,據證而辨,辛溫、辛涼、化濕、清熱、滋陰益氣等皆有所用。

從防病角度來看,適宜多食清淡易消化食物,適度冷飲瓜果有助解暑降溫,但因此時脾胃功能較弱,勿暴飲暴食,過食辛辣香燥,貪涼飲冷。譬如綠豆湯、酸梅汁、西瓜汁、烏梅赤小豆飲解渴消暑;或以藿香一錢、佩蘭兩錢、炒麥芽五錢共煎代茶飲化濕醒脾開胃;再如麥冬、知母、西洋參、鴨肉、蓮藕等滋陰益氣。
作者為註冊中醫、大學兼職講師
[信健康] 應對炎夏大暑方法,醫師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