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大腸內窺鏡檢查

劉卓靈醫生 | 2025-02-06

隨着大腸癌發病率逐年上升,特別在50歲以上人群中尤為明顥,因此定期接受大腸內窺鏡檢查,對於預防和早期發現大腸癌及其他腸道疾病非常重要。以下分享大腸鏡檢查相關資訊。大腸鏡檢查(Colonoscopy)是種利用柔軟內窺鏡檢查下消化道的程序。此檢查有效檢測結腸及直腸內的異常,包括瘜肉、潰瘍及腫瘤。透過這項檢查,醫生可即時進行活檢或切除可疑的瘜肉,從而降低癌症風險。

大腸癌早期症狀往往不明顯,因此許多人在發現時已進入晚期。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大腸癌是香港第二常見癌症,其致命率僅次於肺癌。定期進行大腸鏡檢查可幫助醫生在病變初期發現問題,並採取相應措施進行治療。例如腺瘤性瘜肉有潛在惡性變化風險,若在檢查中發現這類瘜肉,應及早切除以有效預防其演變為癌症。

對於年滿50歲人士,建議每5至10年進行一次大腸鏡檢查。如果有家族病史或其他高風險因素(如不良飲食習慣、肥胖等),則應考慮更早開始檢查,甚至在40歲時就進行首次檢查。此外,若在之前的檢查中,發現有瘜肉或其他異常情況,則應根據醫生建議調整檢查頻率。

大腸鏡檢查通常需要患者在檢查前進行清腸,以確保視野清晰。雖然許多人對清腸過程感到不適,但現今清腸藥物已有大幅改善,使整個過程更加便捷和舒適。在檢查當天,醫生會把一根長約180厘米的柔軟內窺鏡通過肛門插入結腸,並仔細觀察內部情況。整個過程通常需要30分鐘至1小時。由於此檢查會在監察麻醉或靜脈注射鎮靜下進行,因此病人在過程中不會有痛楚或不適感覺。許多人因對檢查過程的不適感而產生恐懼,導致延遲或拒絕接受檢查。然而,了解這項程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幫助人們克服心理障礙。定期大腸鏡檢查不僅能及早發現疾病,也促使人們更加關注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從而降低罹患大腸癌風險。

作者為香港專科外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定期內窺鏡大腸檢查,健康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