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食療」應用的探討(一)

「食療」、「藥膳」、「體質學說」,是當下調理亞健康狀態最常見詞彙。湯補、涼茶、茶療、健康產品等,多貫以中醫名義來闡釋,其中卻有些概念混淆不清,理論亦運用的不夠純熟,似乎一切可補、可清,一切皆為毒。
飲食療法
先講講什麼叫「食療」。「食療」又稱「食養」、「食治」,是以膳食作為治療疾病手段,即飲食療法。「中醫食療」就是在中醫藥理論的指導下,用飲食治療疾病;「藥膳」與食療類似,但不同在於,其中必存有藥物,但「食療」僅僅只用食物,所以「食療」範圍更廣,包括「藥膳」。譬如以芹菜汁加蜂蜜來平肝清熱降壓,治療肝火上擾之高血壓,這裏沒有藥物,只有食物,所以嚴格來說是「食療」非「藥膳」。

又例如用天麻川芎鯽魚湯可治療肝風內動、肝陽上亢之高血壓,天麻、川芎為中藥,鯽魚為食物,這裏既有藥物又有食物,稱「食療」或「藥膳」均可。二者的目的、運用形式,理論指導一致,特別在預防、康復、老年病學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認清體質
雖說「食療」相對溫和,作用緩慢,醫家張錫純概括「食療」為:「病人服之,不但療病,並可充飢;不但充飢,更可適口;用之對症,病自漸愈;即不對症,亦無他患。」這樣大家更清楚食療可發揮作用的程度。雖說即便用錯,亦不至於造成太壞影響;但了解病情、認清體質、運用得當,才是「食療」本意。
「體質學說」近年日趨發展成熟,我們非寒即熱嗎?當然不夠全面。其實,《靈樞.陰陽二十五人》早已列舉出五大類、二十五種體質。用援物比類法以五行、五音等闡釋金、木、水、火、土不同形人特質及易患病。但現在流行之「體質」講法多指氣虛、血虛、陽虛、陰虛、痰濕、瘀血、氣鬱、濕熱、平和。這是病理狀態,是病機。但體質並不等同病態。所以,這九種體質說是否適宜,很值得商榷。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再深入討論,先暫以這九種「體質」來辨析「食療」之應用。
[信健康] 食養可助治療疾病,醫師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