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節和傳染病

王建芳醫生 | 2025-04-24

剛剛度過復活節假期,正值春夏交界之時,大家有沒有想過復活節這個宗教日子和傳染病的關係呢?

公元250年春天,羅馬帝國發生了一場重大瘟疫,高峰期和復活節時節重疊,羅馬城每日有5000人死亡,達到災難性高峰。這就是著名的西普利安瘟疫。根據西普里安的詳細記載,患者病發經歷三個階段,分別是急性發熱期,持續高燒伴隨寒顫;之後患者出現劇烈腹瀉和嘔吐,導致嚴重脫水和電解質失衡;最後是四肢末端出現缺血性壞死,顯示循環系統遭受破壞。現代學者根據這些症狀,推測這場瘟疫的可能性包括:鼠疫、天花病毒、腸傷寒和出血熱病毒。

公元250年,羅馬帝國發生一場重大瘟疫,每日有多達5000人死亡。圖為畫作Plague in an Ancient City。

這場災禍於公元249年首次在埃及被記錄,隨後沿着貿易路線迅速蔓延至整個羅馬帝國。復活節期間大量信徒聚集,春天氣溫回升有利於病原體存活,同時冬季營養不良削弱人群免疫力,復活節期間又有信徒長途移動來朝聖,成為疾病跨區域傳播的媒介。這些條件都造就了病原體散播。這場瘟疫正值重要宗教節日,加劇民眾心理恐慌,產生深遠影響:傳統羅馬醫院的希臘醫師對這種新疾病束手無策,導致民眾轉向基督教會尋求幫助,而基督徒不顧感染風險照顧病患的舉動,與異教徒拋棄患病親友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差異後來被視為基督教迅速擴張的關鍵因素之一。同時,教會開始在復活節慶典中加入簡單防疫措施,如使用醋消毒、保持集會距離等,成為早期公共衞生實踐的雛形。

西普里安瘟疫的復活節爆發事件,不僅是醫學史上的重要案例,更展現了傳染病如何深刻影響人類文明的宗教實踐與社會結構。這段歷史提醒我們,流行病從來不只是單純的醫學問題,而是交織着文化、信仰與社會變遷的複雜現象。

[信健康] 淺談復活節傳染病歷史,醫生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