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病的處理
藍奕邦在2014年因情緒病淡出樂壇,用了7年時間養病,他說現在情緒問題已經完全康復。他選擇以獨立歌手身份重返樂壇,並推出了一系列新歌,當中包括《醫生我無病》,而他亦以這首歌分享患病到康復的經歷!
關於情緒病,藍奕邦表示:「我最初都不太了解發生什麼問題,我現在可以跟大家說,我過往幾年是情緒病,是焦慮症加驚恐症。」他解釋是什麼事情引發問題:「積積埋埋、長年累月的問題,家庭、事業、感情都有好多事發生,自己又沒有好好去處理,什麼都頂硬上,最終身體用痛症告訴我要停下來了。」
藍奕邦的情緒病很值得我們借鑑,一般而言,精神疾患包括情緒病都應採納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換言之,服用藥物只是治療的一部分,治療師亦可以從心理學角度去處理當前的情緒問題,從而紓緩病徵。另一方面,也要從社會角度入手,亦即處理患者來自四方八面的壓力,只要三管齊下,這樣患者就能加速痊癒。在處理情緒病方面,治療師亦應抱持同理心,即是治療師也應該感同身受地明白患者當前的不適,從而選擇最佳治療方案。藍奕邦的剖白也反映普羅大眾情況,即是很多市民對情緒病、焦慮症或驚恐症可能認識不深,這樣在病發初期,患者會感到無所適從或束手無策,因為他們不明白自己出了什麼問題。由於焦慮症或驚恐症很容易引發身體的生理反應,這樣也會令患者誤以為自己是有內科毛病,從而延誤治療背後的心理疾患。假如焦慮症和驚恐症同時出現,這個共病現象也會令治療變得複雜。
此外,很多都市病都是源於壓力,假如患者一直沒有處理好自己的壓力,當出現最後一根稻草,這樣身心靈就會出現倒塌式的崩潰,最終引發情緒病。
可喜的是,情緒病是能根治的,患者除了要增強對精神疾患的認識,同時也應盡早求醫,這樣就能踏上康復之路!
作者為精神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不同角度處理情緒病問題,心理資訊派用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