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用品 暗藏無形風險 微塑膠滲透人體 恐破壞腸道生態

林盈吟 | 2025-08-08

在現今迅速變遷的現代社會,塑膠製品幾乎滲透生活每一個角落。然而,塑膠廢棄物經過不斷累積並分解,微塑膠──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膠微粒──正悄然成為生態系統與人類健康的潛在威脅。初期研究多聚焦微塑膠對海洋生物的影響,隨着科研進步,我們開始意識到它不僅存在於海洋,更透過食物鏈、水源,甚至空氣進入人體,形成跨環境、跨系統污染源,對我們的腸道造成重大打擊。

微塑膠來自多種源頭,包括塑膠樽、清潔用品、化妝品、衣物纖維等,當這些物品經過物理或化學分解,其微粒便可能進入生態系統及食物鏈。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估算,普通人每周可能攝入達5克微塑膠,相當於一張信用卡的重量。研究顯示,已在海鹽、蜂蜜、啤酒、樽裝水中檢出微塑膠,連每日飲食也可能成為暴露管道。此外,空氣中的懸浮微粒亦可能含有微塑膠,尤其在密閉空間或高污染都市,無形中加深了接觸的風險。

塑膠廢棄物經過不斷累積並分解,不少塑膠微粒已進入生態系統及食物鏈。(網上圖片)

需要警覺的是,微塑膠本身不僅為惰性物質,其表面亦可能吸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重金屬及抗生素殘留物。在進入人體後,這些附着物可能對細胞造成氧化壓力、損害細胞膜,甚至干擾荷爾蒙系統。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也是微生物群最密集的棲息地。據估計,成人腸道含有超過100萬億微生物,其總基因數遠超人體本身的基因組,因而被稱為「第二基因組」;這些微生物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不僅協助分解食物、合成維生素與氨基酸,還參與免疫調節、保護腸道屏障,並透過「腸──腦軸」影響情緒與認知功能。

干擾代謝活動

菌群的多樣性與平衡是維持健康的基石。一旦菌相失衡,可能導致免疫反應紊亂、腸道通透性增加、代謝障礙,甚至與肥胖、糖尿病、阿茲海默症、抑鬱症等慢性病建立潛在關聯。因此,維持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生態不只是營養問題,更是生理與心理健康的共同防線。

愈來愈多研究探索微塑膠進入人體後,對腸道微生物的潛在影響。雖然人體臨床實驗尚未普及,但動物模型已顯示微塑膠可能導致腸道菌群多樣性下降,有益菌如乳酸菌、雙歧桿菌的數量減少,腸道屏障被削弱,使腸道通透性上升,增加細菌毒素、未分解食物分子滲入血液的機會,進而引發系統性炎症。

或誘發腸漏症

此外,微塑膠可能誘發「腸漏症」現象,即腸道細胞之間的緊密連結遭到破壞,使腸道壁無法有效阻隔外來物質,造成慢性免疫反應。加上塑膠顆粒可能吸附環境污染物,這些附着物在腸道中釋放後,更可能干擾微生物的代謝活動,甚至影響免疫系統辨識能力。

愈來愈多研究顯示,微塑膠進入人體後,會對腸道微生物產生潛在影響,甚至可能誘發「腸漏症」現象。(網上圖片)

更令人關注的是,微塑膠中的化學添加物(如雙酚A、鄰苯二甲酸酯)本身屬內分泌干擾物,有可能與腸道微生物產生相互作用,共同影響宿主荷爾蒙分泌與代謝途徑。這種交互效應目前仍屬科學研究的前沿,卻已引發多方關注。

雖然微塑膠影響人體的機制尚在探究,但我們已知「營養」是調控腸道微生物組成的強大工具。飲食中的纖維、多酚、生物活性物質可促進有益菌群增生,改善菌相結構。例如地中海飲食強調蔬果、全穀、橄欖油與魚類,不僅支持有益菌生長,也能抗炎、提升腸道屏障完整性。

益生菌與益生元食物亦扮演重要角色。前者如優格、乳酪、納豆、味噌等提供活性菌,後者則為這些菌提供食物來源,如洋葱、香蕉、大蒜與燕麥。這兩者結合可促進菌群修復、提升腸道黏膜再生能力,使身體更具防禦微塑膠侵害的韌性。

同時,抗氧化營養素如維生素C、維生素E及多酚類(存在於藍莓、綠茶、葡萄籽等)亦具緩解氧化壓力之功效,可降低微塑膠可能引起的自由基損傷。然而,營養的干預並非萬能,若外在微塑膠暴露量過高,僅靠飲食調整仍難以全面防堵影響。(待續)

撰文 : 林盈吟_美國註冊營養師

[信健康] 微塑膠可影響腸道健康,營養師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