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惡性腸瘜肉新切法

高彩華醫生 | 2025-02-05

大腸癌是本港第三常見癌症,2022年共錄得5190宗新症。大腸癌的演變過程,大部分都由腸瘜肉開始,這些瘜肉在初期階段屬於良性,若不及時切除,部分大腸瘜肉有機會進一步惡化成為大腸癌。所以,如果能在大腸瘜肉還沒有變大或轉變成早期癌症前就將之切除,就可大幅降低患大腸癌機會。

如果在大腸瘜肉還沒變大或癌變前切除,就可大幅降低患大腸癌機會。

大腸瘜肉有很多不同種類,可分為「凸起型」或「扁平型」,若在大腸內窺鏡檢查中發現前者,現時基本做法是透過內窺鏡用鉗夾走瘜肉,或用一個圈套着瘜肉,然後把圈慢慢收緊,直至把瘜肉完全切斷。若瘜肉大於兩厘米,或屬於後者「扁平型」,上述切除方法就不一定適合,可能須應用「大腸內窺鏡黏膜下剝離術」(Colorectal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處理。

「大腸內窺鏡黏膜下剝離術」由日本研發,做法是在瘜肉底部注射特別的液體,然後用電刀切開黏膜,再用電刀慢慢切割,把瘜肉和肌肉層分開,直至瘜肉完全切除。對於處理過大的瘜肉,它可提升一次過把瘜肉完整切除的機會,繼而降低復發率。而當瘜肉被完整切除後,若病理報告顯示為惡性瘜肉,醫生也可以較準確判斷是否需要做大腸切除手術。

隨着技術進步,有部分早期惡性腸瘜肉,也可用內窺鏡黏膜下剝離術處理,不需做大腸切除手術,病人可能毋須全身麻醉,肚皮上不會有大傷口,肚內亦不會出現腸道駁口,可以更快復原及出院,並可保留大腸,減少病人手術後排便習慣改變或腸胃不適。但內窺鏡黏膜下剝離術未必適合所有病人,建議病人向醫生詳細諮詢。

作者為外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切除早期大腸瘜肉,醫生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