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亮心靈,都會送暖
在剛過去的12月22至27日,一連6日,粉嶺遊樂場舉辦了一個擁有40多年歷史的展覽,名為「香港北區花鳥蟲魚展覽2023」。作為社區一分子,近年筆者工作的醫院積極參與展覽,期望能夠為大眾推廣不同醫療資訊,亦配合大會養生減壓的主旨。
今年,「燃亮心靈,都會送暖」便是醫院的主題,其實是介紹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
由1976年的「北區花卉展覽會」發展到今天的「香港北區花鳥蟲魚展覽」,在不牟利之前提下,除了推動保護環境生態,也讓市民從栽花植木、養魚觀鳥中學習養生減壓之道。更重要的是,大會透過展覽和不同類型比賽,如學界繪畫比賽、環保栽種比賽、攝影比賽等,以潛移默化的方法,教育市民愛護環境、重視生命。
重視生命,不單止為生存,還要注意健康。因此,醫院希望藉此推廣各種健康意識。之前就曾經推行「低鹽低糖」、「乳科健康」、「認知障礙」等主題。今年尤覺心靈健康的重要性,故特別請了醫院聯網的精神科同事,聚焦於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
「你有壓力,我有壓力!」一向以為「少年不識愁滋味」,但學生都有壓力。中大醫學院曾經做過針對6至17歲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的調查,發現約四分之一學童在過去一年曾經受到至少一種精神疾病困擾,約半數甚至同時有兩種或以上的精神疾病。整體學童過去一年曾有自殺想法、計劃和行動比率分別為3.9%、1.9%和1.1%,當中的中學生情況更嚴重,比率分別為8.4%、3.8%和2.3%。
根據同一調查,學童最常見的精神疾病困擾依次為「專注力不足或過度活躍症」(10.2%)、「對立性反抗症和品行障礙」(8.8%)、「焦慮症」(6.1%),以及「抑鬱症」(5.4%)。常見風險因素則可分為3大類,包括自身父母有明顯臨床情緒困擾問題、學童有睡眠失調,以及學業困難(如重讀、停學或缺課),當中有睡眠失調問題的受訪兒童及青少年則達十分之一。值得留意,受精神疾病困擾的學童中,有近半數照顧者不願意尋求專業協助。
精神疾病成因
學童如此,成人更甚。有機構在6月發表調查,逾半受訪打工仔身心狀態欠佳,近四成表示感到工作壓力沉重,更有近兩成人曾想過傷害自己。在2015年,有報道指2014年精神科病患人數比2004年增加一倍,現在相信有過之而無不及。
只是,74%的精神病患者並沒尋求任何專業協助。
同樣不容忽視的是長者精神問題。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曾就死因裁判法庭之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去年60歲或以上自殺死亡個案佔總自殺死亡數字的44.17%,自殺率則為每10萬人中有21.73人,分別較2021年上升了6.95%及0.61。長者的精神健康問題來自多方面,年齡愈大,愈大機會患有認知障礙症,亦容易有孤獨感、抑鬱和焦慮,尤其擔心經濟壓力、家人和個人健康等。同樣,大部分長者傳統觀念是不會主動尋求協助。
事實上,精神健康疾病可以有很多成因,不過許多時未必可準確地確定病因,通常能理解某人情緒問題乃因某些事情引致,但不同人對不同事物的反應始終不一樣,所受到的影響也不相同,有些人好像會比較「敏感」,較容易受到情緒困擾。
排除一些生理因素,例如頭部受傷、腫瘤等,我們或許可將精神健康疾病成因分為既有傾向、激發原因和持續條件。
既有傾向包括遺傳因素,以及過去創傷,例如戰爭或意外帶來的陰影、曾受暴力對待(尤其童年遭遇,包括肢體、語言,以至性侵等),或被忽視、排擠等的不愉快經歷。
激發原因通常指一些相對突發的不如意事件,好像身邊人離世、失業、失戀等;然而,有時都可以是一些一般人眼中很瑣碎的事情。
持續條件則是一些長期存在的背景或環境情況,例如長期被孤立或歧視、弱勢社群、經濟或居住條件差、長時間感到有壓力、長期病患等。
幫助身邊人士
這3類成因往往並非單一存在,甚至互相影響,而當中親人曾有精神健康問題是其中一個高危因素。一來遺傳可能是相當重要的既有傾向,二來家庭環境和家人影響、壓力亦容易成為持續條件。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偶發一件在一般人眼中不算很大的事情,亦容易變成直接引發情緒問題的激發原因。
反過來說,家人或朋友的支持尤其重要。受情緒困擾的人並不容易主動求助。上文提及,無論兒童、青少年、成人、長者,皆有相當高比率沒尋求專業協助。因此,周邊的人能否適時關注、鼓勵乃非常關鍵。我們應該可留意到身邊家人和朋友一些不尋常的舉動或沉靜,支持他們表達自己想法和抒發其情感,撕去精神健康疾病的標籤,適當尋找支援或專業協助,打造精神健康社區。大家不能改變既有傾向,同時難以完全避免激發原因的發生,但至少可以幫手改善與精神健康疾病有關的持續條件。
精神健康,人人都需要,人人都有機會遇到問題,人人都能幫助身邊人渡過難關,這正是醫院同事想推廣「香港北區花鳥蟲魚展覽2023」養生減壓的主題──「燃亮心靈,都會送暖」。
撰文 : 天峯醫生
[信健康] 推廣養生減壓來送暖,醫療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