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態賭徒 重蹈覆轍

在香港,賭馬、賭波,甚或買賣股票、金融產品、虛擬貨幣,以致高風險槓桿工具等,正面可以幫助人們資產增值,調劑生活;但若向負面發展,則可令人泥足深陷。大部分病人的描述,都是由起初將之視為娛樂或健康投資,但隨着時間卻變成一個無法自拔的賭博行為。根據本港數據,約有1%至3%的人口經歷病態賭博問題,這情況在年輕成年人中尤為嚴重。
病態賭博在醫學上被稱為「賭博障礙」(Gambling Disorder),患者對賭博產生強迫性的渴求,明知對自己和家人造成嚴重影響卻無法停止。這行為使他們陷入惡性循環:賭博帶來的短暫快感與之後的損失和內疚感,導致他們不斷嘗試「翻本」,最終愈陷愈深。研究顯示,病態賭徒的自殺率高達20%,可見對身心禍害之大。

研究顯示,賭博的吸引力與大腦的獎勵機制息息相關:賭博會刺激多巴胺的釋放,即使在輸錢時,下注的過程仍能帶來快感;常見的「差點贏」往往營造「好快成功」的幻想而使人繼續盲目下注。一項本港的研究指出,約70%的病態賭徒相信「只要多一鋪,就能贏回來」,這種錯誤認知使他們不斷重蹈覆轍。
病態賭博不單有可能導致財務危機,還有機會對個人和家庭帶來毀滅性傷害。根據一項調查,約75%病態賭徒在家庭關係上出現問題,他們更可能因負債而不擇手段籌集賭資,導致關係破裂。長期的賭博壓力還可引起焦慮、抑鬱,甚至自殺。
儘管如此,病態賭博是可以治療的,尋求專業協助是第一步。賭癮背後可能隱藏很多未被發掘的心理需要,認知行為治療(CBT)是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研究顯示其療效可達60%至70%;此外,參加戒賭機構的服務幾乎是不可或缺,病者能從中獲得實際方法和策略去應對賭癮。家庭成員的幫助亦是關鍵,他們可協助患者管理財務狀況以限制賭博。總而言之,治療過程是要跨專業、多方協作才能成功。
賭博本身並不可怕,但當其成為無法控制的行為時,便有可能摧毀一個人的生活甚至生命。病態賭博是需要正視和治療的精神健康問題,如果你或身邊的人正受此困擾,必須緊記,尋求幫助永遠不嫌晚。
作者為精神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病態賭徒要留意,醫生資訊可解決!【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