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地獄.談哀悼.渡心關

雖然香港某些電影院結業,本地電影界陷入衰退期的情況似乎愈來愈嚴重,有人認為已經步進生死存亡邊緣。可是,近年偶然有幾部電影有出色票房收入,其中一齣就是廣受討論的另類影片《破.地獄》。
《破.地獄》是港產電影奇葩,大受歡迎的原因很多,除了劇本別出心裁、編導演俱佳,最重要是提出了生死大事的處理,有發人深省的作用,所以好評如潮。就精神健康和心理學而言,本片還有不少可以深入研究的題材;本人對該片有相當興趣,故分別看了「普通版」和其後的「加長版」,希望發掘更多有用材料,供各位參考,當中首要帶出的主線是生離死別的遺憾、難得一見的宗教儀式、人際關係矛盾和情感糾纏。
生離死別自古以來都是人們難以闖過的「心理關口」,1973年,美國華盛頓大學兩位教授制定了一個「生命事故量表」(筆者代譯),內容量化人生歷程裏遭遇的事件(包括紅白二事)所構成之心理壓力:鶼鰈情深的夫婦其中一人逝世(100分,表中的最高分數)、親密家庭成員過身(63分)、好友離世(37分)、結婚(50分)、離婚(73分)。如果當事人在兩年之內得分少於150,其精神健康應該不需擔心;但分數在150至300分之間,一般人的精神健康有50%出現不同程度問題;若然超過300分,有80%機會衍生情緒困擾,特別是抑鬱症。
哀悼期四個階段
回應上述提及的《破.地獄》,當中涉及不少生離死別場面。在心理學和精神科學上,若然失去了摯愛的人或東西,人們通常會經歷一段「哀悼期」(Grief Reaction or Bereavement),而其中又可細分為四個階段:首先是「心理休克」(Psychological Shock),人的情緒混沌、感情麻木,表徵是對外界事物缺乏反應,思考比之前緩慢;其次是「否定期」,下意識認為並沒失去所珍惜的人和事;第三是「憤慨期」,開始時這些憤怒心情是向外的,如埋怨醫護人員未能及時救治自己親愛的人;其後這種惱恨內向直指本身,產生內疚自責,認為未能克盡己職照顧親人,疏忽而釀成不能彌補的大錯。這樣的自我悔恨縈繞不散,就會累積產生抑鬱因素;最後是「接納期」,承認這是不可改變的事實,唯有向前看,揭開人生新的篇章。

這些期限的長短因人而異,視乎很多不同原因,主要繫於存歿兩者的關係。大部分喪親的人,都會經歷上述之心理反應,回復正常的時間長短不一,大概介乎半年至九個月;小部分人會有「不正常哀悼期」,特點是某個階段過長,難過的心情揮之不去,超越一年以上。事主不單始終未能脫離哀傷心態,還於生活功能上欠缺恢復正常動力,例如工作能力下降、無心向學、疏遠親朋戚友、鬱鬱寡歡、坐困愁城;甚至醞釀輕生念頭。倘若有人出現疑似症狀,家人切勿遲疑,必須盡快協助患者,尋求專業人士介入,進行適時的診斷治療。
朋友支持和安慰
話說回頭,《破.地獄》劇情有許多方面值得參考。戲中有一位母親失去患病的愛子,痛不欲生,非理性地用盡方法保留兒子屍體,希望日後科技發達,可以讓死者復活;這位女士情緒顯然滯留於「否定期」。戲裏是許冠文和黃子華挺身而出,幫助她保存遺體,不過,這種罕有行為,在精神健康準則中是不合適的;正確方法是透過針對性輔導,使她慢慢走出喪子陰霾,否則會萌生更嚴重的精神鬱結。另外,女主角衛詩雅因好友金燕玲逝世,情緒陷落,需要立即發洩,便找她一位已婚的醫生朋友發生「一夜情」;這種宣洩壓力的行為,既不道德,亦不能解決問題,只會反覆鑽入牛角尖,不能自拔。「嫖賭飲吹」歷久不衰,因為部分人面對重大壓力時,會利用這些方法減輕內心苦楚,長此下去多會承受更大惡果。

要打破上述由來已久的惡習,當事人必須獲得朋友的支持和安慰,加上專業治療,才可重獲新生。電影劇情裏,黃子華說了一則「金句」:最惡頂就是窮;其實,真正的意義是由富裕轉貧窮,應當很悲慘,因為由來窮困人家,過慣了艱苦日子,較容易適應更糟糕的環境;「由奢入儉難」,正是腰纏萬貫突然變為不名一文,箇中人的失落亦會出現前述的「哀悼期」。
現在環球處於經濟大戰,香港從前的優勢不再,市民應該有心理準備,要以正向思想面對逆境和相關的失落。
撰文 :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淺談由《破地獄》談哀悼,精神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