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涼養脾胃 潤燥有法度

簡家豪中醫師 | 2025-09-04

秋意漸濃,暑氣初退。此時天氣雖仍帶餘熱,大地已開始轉涼。中醫認為,夏季的炎陽將大地烘烤並積聚成暑氣,暑氣又再蒸騰天地萬物;而入秋後,地面涼意漸生,晨間可見露水凝結。人體與天地相應,「地面」對應的正是人的脾胃,大地轉涼,脾胃也容易受寒。

脾胃一寒,百病易生。脾主四肢,大地涼了,人最先感知的就是手腳冰冷,特別是下肢,尤其多見於血虛體質的女性;而男性多氣虛,則表現為脾胃功能下降。

收納與運化失調

當地涼了,水氣凝為露水;人若脾胃虛寒,水濕不運,便容易內停成病,引發咳嗽、嘔吐、腹痛、腹瀉等症。這些並非外感或飲食不潔所致,而是脾胃「收納與運化」功能失調:食不下則嘔,運不走則痛,水濕停滯則或咳或瀉。

此外,《黃帝內經》有云:「胃不和則臥不安。」脾胃不適也會影響睡眠,而下肢有舊傷或關節問題者,此時也容易復發,出現足跟痛、膝痛或腰痛等痛症。

秋季養生五大要點:

一、勿急於潤燥:初秋不宜過早使用雪梨、蜜棗、無花果等寒涼潤燥之品,以免傷及脾胃。

二、下肢保暖為先:保暖下肢,能保護脾胃,有助預防感冒與咳嗽。

三、潤燥先健脾胃:脾胃強健,才能將食物與水份轉化為津液,方能化生津液,從根本解決秋燥。

四、烹調宜蒸燉:多用蒸、燉等方法,既保留營養,又能溫養脾胃,宜多吃熱食,少吃生冷。

五、湯水應對體質:湯水宜配合個人體質需要,並應避免在感冒、咳嗽時飲用,否則容易留邪,加重病情。

秋季湯水食療推薦:

杜仲巴戟花生雞腳湯

適用體質/症狀:下肢舊患、關節痛等。

材料:杜仲5錢、巴戟5錢、花生2両、雞腳10隻、肉眼適量。

功效:補肝腎、壯筋骨。

鱷魚肉陳皮湯

適用體質/症狀:容易鼻敏感、哮喘等。

材料:南杏3錢、北杏2錢、陳皮1個、鱷魚肉乾1両、肉眼適量。

功效:滋陰潛陽、潤肺化痰。

秋日養生,不在於「補」,而在於「調」。順應天時,保暖脾胃,潤燥得法,方能安然度秋。

作者為註冊中醫(全科)

[信健康] 秋濃脾胃受寒應多吃熱食,醫師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