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讀一個家暴故事 學習走出「被遺棄」之痛

S身陷家暴之中,身邊人都勸她離開,她卻遲遲無法踏出那一步。對她來說,比起被辱罵或毆打,更可怕的是那個將被遺棄、孤獨一人的未來。
這正是「被遺棄/不穩定」基模在作祟。童年時期的不確定性、失去重要的人,或照顧者忽冷忽熱態度,種下揮之不去的恐懼──重要的人終究會離開,而我將無法承受這份孤單。
S出生於富裕家庭,父親忙於事業,母親是主要照顧者。然而,S與母親的連結極為反覆無常,往往取決於母親需求,而非自己的。只有當S的成就能讓母親炫耀、幫忙照顧弟弟或與母親一起節食時,S才可感到被關心、被重視。
母親情緒極不穩定。當S需要情感支援時,母親總是因微不足道小事暴怒或轉身離去。有一次,房間裏的蜘蛛讓她嚇壞了,母親卻厭煩地叫她自己處理,最後S只能獨自睡在梳化上。中學時,S鼓起勇氣向母親分享自己遭侵犯的經歷,卻換來冷漠回應:「這種事我也經歷過,你只要忘了它就好。」這些經歷讓她感到無助、羞恥與恐懼。

父親對S算是溫和支持,但這份支持是有條件的。當S和母親發生衝突時,父親總站在母親那邊,即便承認母親的反應過度,也會要求S道歉。回憶這些往事,S總是既傷心又憤怒,因為「在我最需要他的時候,他卻不在」。這讓她更確信:「重要的人終究會遺棄我。」遺棄不只是物理上的,也是情感上的。
不斷經歷拋棄之苦
S學會察言觀色,小心翼翼地行事,努力討好母親,也學會否定自己的感受,以減少被遺棄風險。這些策略幫助她適應忽冷忽熱的童年,卻讓她不斷經歷被拋棄的痛苦。
留學時期,為了融入新圈子,S強壓心中不安,扮演一個享受酒精和派對的人。然而,受酒精影響的她,多次衝動地與酒吧職員發生衝突,或與朋友發生性行為。這些事情讓她尷尬不已,也讓朋友逐漸疏遠她。
S內心的動盪在治療過程中浮現。她的出席率極不穩定,常因各種原因缺席。然而,斷斷續續的治療讓她的人際關係持續不穩定。長時間以來,S在治療中都像個受驚孩子,在情緒崩潰邊緣,亦無法自我調節。
治療關鍵不在於確保別人永遠不會離開,因為這是不可能的,而是幫助S培養內在的穩定感,學會成為自己的依靠。
要治療這個基模,治療關係本身必須提供穩定性。我們約定每兩周同一天、同一時間見面,讓她的大腦習慣規律性。每次聚焦於3個問題中的1個,以減少壓力。在她最絕望時刻,我像船長一樣堅定地傳達「我們會沒事」的訊息,並陪着她尋找解決辦法和學習自我調節。漸漸地,S開始自我調節情緒,既能相信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也能依靠值得信任的人。
自己才是改變關鍵
在一次「意像重溯」中,當母親冷漠地轉身離開時,S抱住那個小小的自己,輕聲說:「她不在沒關係,我會一直在你身邊。」接着,她陪伴小S度過那些孤單時刻──勇敢地殺掉房間裏的蜘蛛,幫小S蓋好被子,參加她的畢業典禮,傾聽她最痛苦的時刻。

「好奇怪!」S睜開眼睛說:「原來我可以照顧自己。」我稍作停頓,讓這個新發現沉澱,然後點點頭:「是啊,我們總期待有人來拯救我們,沒想到原來我們一直在等待的,是自己。」
離開一段虐待關係從來不容易,尤其是明知馬上就要面對被遺棄、孤獨一人的煎熬。然而,當S開始連結小S並守在她身邊時,她終於明白,自己才是改變的關鍵,而不是期待施虐者變好。
註:故事中人物、背景
不代表真實個案
撰文 : 蔡瀚棕_澳洲註冊臨床心理學家、資深基模治療師
[信健康] 學習走出「被遺棄」之痛,精神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