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實境技術普及 促進醫療教育 實踐臨床應用

張佩嫻博士 | 2025-04-03

科技應用至今已成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中虛擬實境技術在過去10年的普及程度與日俱增,除了遊戲和娛樂,也常見於教育和醫療領域。

虛擬實境技術分為沉浸式和非沉浸式。前者需配合頭戴式顯示裝置、追蹤器或資料手套、感官輸出裝置等設備,為使用者帶來360度全景視覺和即場感。非沉浸式虛擬實境則透過熒幕營造虛擬環境,可讓肉眼直接觀看影像和以肢體動作與影像互動。

虛擬實境提供身臨其境體驗,把學生帶進複雜或罕見的臨床情境,從而鍛煉臨床決策能力。

虛擬實境已於醫療教育廣泛應用,效益已有研究結果證明。此類應用主要涵蓋三方面,且各具優勢:

1.技能訓練──為學生提供安全虛擬訓練環境,方便反覆練習精密的臨床技術,有效提升操作精準度、降低風險和增強學生信心,為未來實踐做好準備。

2.病例個案處理──虛擬實境提供身臨其境體驗,把學生帶進複雜或罕見的臨床情境(如化療藥物外滲),從而鍛煉臨床決策能力。

3.特殊情境應對──虛擬實境能提供災難、火災等大型事故場景,從而提升學生的危機應變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

減少焦慮不適

近年,虛擬實境技術的醫療應用已從教育延伸至臨床實踐。使用者融入現實場景後,可透過視聽效果轉移注意力,有助於在痛苦或有壓力的療程中放鬆心情、緩解不適,以及減少疼痛和焦慮感,最終提高療程的整體滿意度和耐受性。研究證據證明,沉浸式虛擬實境能在兒童接受燒傷護理或癌症治療時,為其減少痛楚、焦慮和壓力。在兒童接受靜脈穿刺等醫療程序時應用虛擬實境技術,可加強疼痛管理效果,同時減少焦慮不適。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的黃祖莉副教授及其團隊已進行多項有關虛擬實境技術研究。其中一項隨機對照試驗,研究沉浸式虛擬實境對減輕病童接受靜脈穿刺時的疼痛、焦慮和壓力影響。是項研究有149名年齡介乎4至12歲的病童參與,其中75人被隨機分配到介入組,其餘74名被分配到對照組。對照組病童接受常規護理,包括為其說明靜脈穿刺程序和給予安慰。介入組病童接受常規護理及介入措施,即加入沉浸式虛擬實境技術。

虛擬實境技術已可應用於成年患者的醫療程序,有證據表明疼痛管理效果良好。

介入組病童透過安裝在智能電話上的一次性頭戴式顯示器體驗虛擬實境場景。因應參與是次研究的病童處於不同發育階段,介入措施提供兩種與年齡相符的虛擬實境場景。在兩個場景中,由研究團隊自家設計的卡通人物「毛毛」正在接受靜脈穿刺。鑑於視覺刺激可以有效分散兒童注意力,熒幕中場景以不同速度的遠鏡和近鏡刻畫縮放「毛毛」的肢體動作,而且選用了柔和色調,既可減輕病童眼睛疲勞,同時提供視覺刺激。4至7歲病童所看到的場景,採用了此年齡層容易明白的字詞與句子來說明「毛毛」為何需要接受靜脈穿刺。供8 至12歲病童的場景,則更詳細解釋進行程序背後原因、進行前有何預期,以及進行時的感覺。病童隨後會在互動遊戲中扮演醫生和為靜脈穿刺程序準備所需工具。研究結果顯示,介入組病童在靜脈穿刺後所報告的疼痛和焦慮明顯輕於對照組病童,而醫護人員滿意度方面,介入組亦顯著高於對照組。此外,介入組的靜脈穿刺過程平均需時4.43分鐘,明顯短於對照組的平均6.56分鐘。

此外,虛擬實境技術亦應用於成年患者和其他檢查醫療程序,例如大腸鏡檢查、子宮鏡檢查、經直腸前列腺活檢,並有證據表明疼痛管理效果良好。伊利沙伯醫院泌尿外科顧問護師金琬瀞及其團隊亦會將虛擬實境技術應用到經會陰前列腺活檢,藉以促進疼痛控制。

提供相關培訓

總結而言,虛擬實境技術在醫療教育和臨床實踐中的應用均成果顯著。隨着沉浸式虛擬實境設備日漸大眾化,醫護人員可把其融入日常實踐。然而,在臨床實施之前應考慮採取相關措施,以確保在醫院環境中保持嚴格的感染控制,並為醫護人員提供相關設備的操作培訓。展望未來,隨着人工智能的盛行,結合人工智能和虛擬實境技術,有望成為下一個發展方向。

撰文:張佩嫻博士_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專業顧問

[信健康] 虛擬實境在醫療的應用,專業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