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略之聲音
那個因為過分焦慮而停學的青年人對父母說:「你們好好處理自己的婚姻關係,我就會放心處理自己的問題!」
這是我在臨床工作中最常聽到孩子所說的一句話,這些孩子年齡不等,大的大到上大學,小的小到是小學生,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深深地為父母關係而費心,爸媽活得不好,孩子也很難活得好!
瑞士心理分析大師榮格(Carl Jung)說:「孩子必須負起的最大重擔,就是父母沒有真正活過(The greatest burden a child must bear is the unlived life of its parents)。」
這是什麼意思?父母分明活着,何謂沒有真正活過?又怎會成為孩子避免不了的重擔?這句話可以有很多不同詮釋。從父母的角色去看,婚姻關係是人生一個重要里程,良好關係會為雙方帶來滋潤,心安理得,有能力面對家庭所經歷各種問題,活得舒暢。反之,就各懷心事,心情枯萎,長期處於情緒無法紓解之狀態,即使強作無事,身體的語言也會透露內心傷痕。所謂沒有真正活着,這就是其中一個常見例子。
如果父母終日處於不和狀況,孩子就會感到超級不安,這種缺乏安全感一旦成為常態,就會帶來很大焦慮,甚至產生各種心理毛病。因此我們在亞洲家庭治療學院所發展的一項家庭評估程式,就包括量度孩子在面對父母交流時所出現的生理反應。從孩子心率高低及汗腺分泌的變化,不但可以探索出孩子所展示的問題與父母相處模式之關係,還可以鼓勵父母從而解決長久以來沒有面對的轇轕。
孩子是治療師
這並不是把問題怪罪於父母,而是讓家人知道,家庭是一個整體,某一方面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到另一方面。父母只知道關注子女,卻不一定知道,子女同樣關注父母,即使很多表面看來頑固不可管教之孩子,骨子裏都是基於對家庭的一種關注。因為孩子天生就是家庭治療師,比誰都知道家人的真正渴求和失落。如果孩子能夠把這心底需求坦率地與家人表達,父母也因而對孩子的行為或情緒困擾改觀,甚至從而找到改變夫妻問題的動力。
例如,當那個失眠的8歲男孩說:「我父母說活在一起不能快樂,所以要離婚,但是他們分開了,也沒有快樂起來,那為什麼要分開?我每天晚上都在想着這個無法解答的問題!」只有聽到這段說話,父母才清楚明白孩子是為了他們而失眠。
又當那個不肯上學的青年人說:「母親無法讓父親停止酗酒,只有我在家,才可以讓他停止。」如果沒有適當支持,孩子也不會告訴我們他是為了保護父親而拒學。
當那個憂鬱女生說:「我是父母的潤滑劑,盡力潤滑他們的格格不入。但總是於事無補!」才知道她是為了父母的不能磨合而發愁。
那個不停尖叫的小女孩,父親愈走近她就愈尖叫,直到看見父母好好地商議如何鳴金收兵,才開始安頓下來。她也是為了父母的敵對而吶喊。
這些為父母關係不和而發病的孩子,比比皆是,往往要看到父母平心靜氣處理彼此之間分歧時,才能安頓下來。很多孩子都會向父母宣稱:你們處理好自己的問題,我才可以處理我自己的問題!
父母要活得好
孩子可以這樣說,已經是一種突破,我一般都會乘機說:「好呀,那麼就讓大家都承諾一起改變!」問題是,很多時候父母都會對孩子說:「你變好,我們才會好!」又或者說:「大人的事,不用你來操心!」
這種回應,不但無濟於事,而且分明是否定了孩子的聲音,孩子也往往會因而氣餒,更加把自己的問題升級。更糟的是演變成孩子與任何一方結盟,就更加難以抽身。
例如那個搭棚工人的兒子,不停闖禍,父親四處為他收拾殘局,苦惱不已。孩子卻說:「爸爸完全不能明白我,只有媽媽才懂!」這種母子同心,而父親完全處於局外的「鐵三角關係」,也正是反映父母自己沒有活得好的例子。
因此我們不但要聽到孩子的心聲,還要把它擴大,因為孩子最大心願是看到父母成功解決矛盾,家庭真正和諧。而且這只是一個開始,如何實現這個孩子的基本心願,是家庭工作之重點。
剛剛接到一個來自意大利家庭治療學院及心理學會的邀請,為他們今年9月主辦的一個大會作講座,主題就是「探索孩子創傷的真正療癒」。
他們也是這樣介紹這個主題:孩子的聲音,被全世界心理治療界都忽略了,這個大會的目的,就是給孩子一個中心角色,不只是針對他們的問題或病徵來作診斷,而是視孩子為一個治療資源,從而探討家庭,以至跨代家庭久未療癒的創傷。在這快餐式處理問題的毒性社會,除了用藥,並沒有太多可以尋找徹底療癒的空間,因此這個國際會議的意義尤其重大。
可見天下孩子心,原來都是一樣:父母活得好,他們就好,父母活得不好,他們也好不了!活得好,才是父母給孩子的最佳祝福!
撰文 : 李維榕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