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迷思
高血壓是一種非常普遍及重要的無聲疾病。
大部分病人並沒有任何病徵,直至併發症如心血管毛病、中風、腎衰竭出現後,才驚覺自身原來已有高血壓病症。
世界衞生組織在2021年的指引說明,一般人士的血壓(上壓.下同)應控制於140mmHg以下,而患上心腦血管毛病或糖尿病者,其血壓應控制於130mmHg以下,而坊間卻有不少誤解或迷思,如長者血壓不可以太低,上血壓高於140mmHg才正常,或者食藥並非有效的治療方法等等。
針對以上「問題」,今年7月份的《刺針》期刊,兩項來自內地的大型高血壓研究可以正面地解決這些謬誤。
第一項研究涉及超過11000名高血壓病人,其中三分一同時患上糖尿病、四分一有中風病史,平均年齡是64歲,其中一半患者隨機接受藥物治療,其目標上血壓是低於120mmHg,另外一半患者的目標則只低於140mmHg。
主要觀察重點是這些病人在3年跟進中出現心臟病發、進行心血管手術、心衰竭引致住院、中風及心血管病致死的機會。結果顯示,病人接受比較進取的血壓控制,平均上血壓是119mmHg,而標準治療組別的平均上血壓是139mmHg。
在上血壓控制於120mmHg以下的組別,其中出現以上提及的主要跟進重點是9.7%,那些上血壓控制低於140mmHg的病人,呈現這些跟進狀況的是11.1%。簡單來說,將上血壓控制低於120mmHg較140mmHg能減少高血壓併發症達12%。
無論患者有否糖尿病或中風病史,較低的上血壓同樣地帶來更佳臨床好處,但出現嚴重低血壓、不正常電解質及急性腎病的情況,在兩個組別中卻沒有分別。
作者為心臟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淺談高血壓對身體影響,專科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