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和中風治療

資訊科技和人工智能是現世代科研主項,亦已應用在中風治療上。
中風的急性治療,尤其缺血性中風,很多時由病灶位置、影響範圍的體積、血管狀態來決定,由於需要和時間競賽,因此快速和準確的掃描結果至為重要。現時病人在接受掃描時,其影像數據已經互聯網傳輸往海外中心作分析,檢查完成後不久,醫生便會得到詳細報告,結合病人的臨床狀況,便可以第一時間規劃病人是否適合接受取栓手術,把這個過程壓縮到最短時間,讓病人獲得最好的治療效果。
在新冠疫情後,遠程問診的應用變得普遍,這使到居於偏遠地方或行動不便的病人,更容易得到專科治療。然而中風病人的臨床檢查遠較複雜,需對很多肢體活動作觀察和分析,現時已可利用軟件來對影像的活動作分析,甚至一些常用的認知功能檢測,如蒙特利爾認知評估(MoCA)都已有網上檢查版本,讓醫生了解病人各方面狀態,議定適當治療計劃。
雖然香港的醫療體制頗完善,卻由於床位不足,中風病人未能獲得足夠的康復治療,身體功能沒恢復在社區生活的條件便要出院。新的發展就是透過通訊設備支援,讓病者可在家中接受訓練,治療師也可根據收集到的數據,為病人制定適切的治療方案和監察病情的進度;病人也可在熟悉的家庭環境下得到針對性訓練,並能增加治療的強度和時間,取得理想的康復成果。
新的技術發展,例如利用腦電波來控制電腦運作或機械臂的活動等,都會對目前的治療形式帶來衝擊,但網絡安全和如何保障病人私隱也是我們必須關注的。新世代的來臨,標誌着AI技術發展競爭白熱化,期待科技步伐帶動醫療發展,使更多中風病人享受其成果。
作者為腦神經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科技步伐帶動醫療發展,腦科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