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證不等同淋病

許懿清中醫師 | 2019-06-27
中醫的淋證範圍廣泛,包括多種泌尿系統疾病。

相信大家都知道淋病是一種很惡的常見性病,《信報》讀者多是知書識禮的正經人家,一聽見性病,有可能會快速將眼球移離本欄,但,請稍慢,筆者將要說的也不是6月以來香港人一提起就「扯火」的林鄭,本文想說的是中醫學中的淋證,筆者知道,很多時若在病人的收據上寫上一些傳統中醫術語,很容易引起病人及負責處理保險單據的職員誤會,甚至令病人尷尬,中醫的淋證就是其中之一,因為常見的尿道炎、膀胱炎也屬於淋證範疇。

西醫的淋病:古老而常見的性病

淋病(Gonorrhea)是淋病奈瑟菌(簡稱淋菌)引起的以泌尿生殖系統化膿性感染為主要表現的性傳播疾病。男女也可發病,傳染性高,治療期長,處理得不好的話,對女性生殖系統的危害也大,可以引致不孕及嚴重盆腔感染。中醫尊為醫聖的張仲景在其中醫典籍《金匱要略》中對淋病的描述:「小便如漿狀,小腹弦急,痛引臍中。」淋病歸入中醫的淋證及白濁範圍,中醫多稱淋病為白濁、下淋。白濁意謂尿道有白色分泌物,下淋意指小便淋瀝。

範圍廣泛

淋證

中醫的淋證範圍廣泛,包括多種泌尿系統疾病,不是單指西醫學的淋病。淋證多指因飲食勞倦、濕熱侵襲而致的以腎虛、膀胱濕熱、氣化失司為主要病機,以小便頻急、滴瀝不盡、尿道澀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常見病證。

淋,始見於《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稱為:「『淋悶』,並有『甚則淋』、『其病淋』等」的記載。明代《景岳全書.淋濁》在認同「淋之初病,則無不由乎熱劇」的同時,提出「久服寒涼」,「淋久不止」,有「中氣下陷和命門不固之證」,並提出治療時「凡熱者宜清,澀者宜利,下陷者宜升提,虛者宜補,陽氣不固者溫補命門」等治療法則,可見此時的醫家已對淋證之病因病機更全面認識,治療方法也較完善。現代中醫在臨床上仍沿用五淋或六淋之名,分別是「熱淋、氣淋、血淋、膏淋、石淋、勞淋」臨床上以「熱淋和氣淋」較常見。

熱淋:因濕熱蘊結下焦所致的淋證。主要症狀:小便短數、熱赤澀痛,伴有寒熱、腰痛、小腹拘急腹痛、煩渴等證,甚至尿中有血。

石淋:因下焦積熱,煎熬水液所致。主要症狀:小便澀痛,尿出砂石。又稱砂淋、沙石淋,與西醫的泌尿系統結石類似。

血淋:是熱淋之甚者。主要症狀:除有熱淋的症狀外,並兼夾有尿血或尿中有血。

膏淋:尿道熱澀而痛者屬實證, 不熱不痛的多屬虛證。實證多因濕熱下注蘊結膀胱,以致氣化不行,不能約束脂液所致。虛證多因腎虛不能蒸化和制約脂液所致。主要症狀:小便混濁如米泔或脂膏之物,尿出不暢。

氣淋:腎虛膀胱熱,氣脹所為也。主要症狀:膀胱小便皆滿,尿澀,常有餘瀝。亦曰氣癃。有氣滯不通和氣虛無力之分。實證表現為小便澀痛、淋瀝不盡、小腹脹滿疼痛。虛證表現為排尿時澀滯、小腹墜脹、尿有餘瀝、面白不華。

勞淋:特點是日久不癒,遇勞即發。此證多因淋證經久失治或調治失宜,致脾腎兩虛而起。若面色慘白、少氣懶言的為脾氣虛;形虛肢冷、脈虛弱的為腎陽虛;手足心熱、舌紅、脈細數的為腎陰虛。主要症狀:小便淋瀝、尿後下陰部隱痛、肢倦腰痠、纏綿難癒。

作者為註冊中醫

www.chimed.com.hk

 

[信 ● 健康] 中醫病理可辨正? 另類療程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