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心理調整

曾繁光醫生 | 2020-03-27
如有運動習慣的,也可轉變方式重建習慣,例如無法去健身室,就到公園跑步,擔心的話,可能要戴着口罩跑。只要回到正常生活,大多數人的情緒都會好轉。

面對嚴峻的疫情,市民基本生活受到限制,難免會受到影響,有研究指出,疫症下大部分人可以慢慢適應改變了的生活習慣、社會秩序,但期間或許會出現焦慮、恐懼、抑鬱等負面情緒,就要留意在心理和生活上作出調整。

首先是要保持正面的態度,接受現實的情況,盡量令自己保持冷靜,管好自己的情緒。疫情已在全世界出現,未必能一時三刻解決,但相信會慢慢好轉。我們會擔心,但不能過度擔心,適當時可深呼吸讓自己平靜,並提醒自己,現時雖有困難但並不是世界末日。

其次是要減少接觸引發負面情緒的資訊。現代資訊流通迅速,但重複接收訊息或接收錯誤訊息,有機會引發更大的恐懼和焦慮。如發現情緒容易波動,應減少接觸相關資訊,減少讀報紙、看電視,收到訊息後不要再轉發。

保護自己是必須的,戴口罩、洗手都需要做,社交距離也要有,但不用過分跟隨規條引發焦慮,有時可彈性處理。在保護好自己後,要盡量令生活回復正常。這包括正常的作息時間,要有充足的睡眠,不能因為不用上課、在家工作而令生活顛倒、混亂。如有運動習慣的,也可轉變方式重建習慣,例如無法去健身室,就到公園跑步,擔心的話,可能要戴着口罩跑。只要回到正常生活,大多數人的情緒都會好轉。

如果因沒社交接觸感到無助、抑鬱,在家也可以與朋友聯繫,除了電話,現時已有不少軟件輔助,甚至可做到多方同時視像通話。保持與朋友聯繫,互相扶持、鼓勵,適當地傾訴,都能令情緒得到紓緩。如情況許可,也可三兩知己見見面,在保護好自己、適當地保持社交距離下進行溝通。

當然,如果本身已有情緒問題,或焦慮、 抑鬱、情緒低落等情況持續一兩星期仍然未能平靜,便需要尋求專業人士協助,或須往見醫生接受治療。

作者為精神科醫生

 

[信健康] 疫情容易影響心情,心理資訊可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