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新常態.衞管新行業之一
COVID-19橫行世界3個多月,它的「狡猾」、「隱者」綽號反映了各科學家對公共衞生控制、預防和醫治的困境。香港的圍堵及社交距離成效不錯,是因為過關輸入個案較少,衞生防護中心追查到位,以及市民自衞、自律水平較外國高。但居家疲勞、焦慮、沮喪及創傷後遺症將會日漸嚴重。
從預防傳染角度,這「新冠」與其他冠狀病毒相比,較「狡猾」的地方是:1. 無症狀帶病毒者數量不少;2. 潛伏期中位數是5天,但可長至28天;3. 發病前2天已有高病毒量,可傳染他人;4. 病毒繁殖快,引致病毒量倍增;5. 快速地「人傳人」的途徑不斷從文獻中出爐。
醫治方面,香港是「舊藥新用」,但其效用有待分析。國際間研究的新藥或舊藥仍然沒有可靠的「循證醫療」研究結果,中醫藥在內地「真實世界」研究中,效果不錯,但在香港沒有採用。若從發展西藥角度去看,新藥的研發需時最少10年、10億美元及十分一成功機會。
若從「Herd Immunity」群體免疫角度看,快速的傳播引發大型爆發,從而拖垮醫療設施和人員,以及增加死亡人數,但安全及有效的疫苗最少要18個月才可面世。我們能否以拖長社交距離一至兩年去「弄平流行病曲線」(flatten the epidemic curve),再等候市民從<1%升到60%至80%自身出抗體?
復工復課 三管齊下
最近不同國家都討論復工、復課、復產,要如何循序漸進,分類分期,精準防控,基本上要每個地區掌握:1. 已受感染需要隔離的人群,2. 已有抗體人士可安全復工,3. 有效率的接觸者追蹤系統。前兩者的測試都有假陰性或假陽性,抗體的量與時,以及「復陽」問題也還沒有足夠的資料,香港測試準確性高,有能力加大測試數量,以幫助掌握防控措施的成效。在內地,追蹤系統已應用一段時間,交通實名認證、上/下車掃碼登記、「綠碼」通行是配合手機過去14天到過的地方,與有患者受感染地點、用大數據配對而成。台灣及新加坡都有電子追蹤系統,他們防控成效佳,也有賴這些科技,但對個人私隱保護方面有很大的挑戰。香港是否不會考慮呢?美國Apple與Google破天荒合作發展手機App,但要靠個人自動上載資料,那麼如何成為可靠可用的工具呢?
香港的成功之處是我們公共衞生團隊細心詳細的尋根偵查,但若病人數量增加,人手一定不夠。美國有名的公共衞生中心Johns Hopkins剛發表了文章,建議培訓10萬名「追查員」(trackers),以人代替電子科技。這對香港的追蹤方法是一個肯定,也提醒我們要加快開位及培訓2000多名公衞人員,以應付這兩年「新冠」疫情之需,更準備下一新疫症的應變負擔。
當大家都問是否過28天便可解禁、解封時,我們必定要計劃一個「新常態」。因為我們99%是沒有抗體的,一旦開門給各國遊客、商人,我們不但要把他們全部測試及隔離14天,更要準備輸入個案帶來的社區爆發。欣聞已有酒店變成低風險隔離場所,但解封後的「新常態」便要全部的酒店都改善冷氣通風系統,計劃用容易消毒的物料,培訓員工如何清洗廁所、浴室、廚房、餐廳,在健身室、桑拿、游泳池、按摩美容等如何改變衞生服務形式,更計劃新的宴會模式,可在改善社交距離下減低感染的風險。
撥款發展 培訓課程
上述的改進一定要有專家指導及有科學的理據,若沒有資料便應做研究證明其效能。在每一個專業場所,應與各專業工作者及其團體合作發展「衞生服務指引」培訓課程、「衞生督導員」及「衞生水平評核」。抗疫基金應撥款發展這新的「衞生管理行業」,這些「衞管文憑」人才,要擴展到每一行業的全職人員。
準備DSE考試只是小試牛刀,若計劃復課,學校的活動,從音樂、運動、跳舞到補習、劇場、教堂,也是社會生活的縮影,因此也可如上,與各專業團體合作,發展「行業防衞方案」。這些指引方案及評核,一方面可與政府不同部門溝通,尋求共識,根據疫情分級發放「防疫許可證」,讓市民與從業員可在安全環境下生活,另一方面,整體提升社區衞生防疫水平,從自發、自律、自強開始,準備應付下一波、下一疫。
下一篇筆者將討論高危場所,如公共交通、食肆、院舍、商場及街市的指引,以及上述專業工作方案如何有效落實。
撰文 : 黃譚智媛_香港大學醫學院榮譽教授
[信健康] 自衛抗疫非難事,中醫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