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醫療非科幻故事(二)
上回講到人工智能可以幫醫生做事。究竟人工智能有什麼強項呢?
人工智能最強的就是不怕悶。它可以面對大量密密麻麻的字,還可以24小時工作。由病人開始睇醫生,一切化驗報告、影像報告、影像資訊、治療過程和效果,文獻上的新發現全部用文字表達。通常這些文字紀錄都是雜亂無章。人工智能先閱讀文字,再分類和組織化。將每個病人的資訊有條理地排列,將類似的病人歸納起來,找出疾病演化模式和正確的治療方法,從而幫助醫生去設計一些治療指引和預測,推進一些新的治療方向。
人工智能現在可以做到的醫學事項:腫瘤科配合基因測試為病人設計一個個人化治療專項;藥物的研發;臨床醫學研究和病人的配對;影像處理工作,分析影像作出初步判斷,例如最近的新冠肺炎、胸肺的掃描影像;在神經外科,人工智能也在幾個方向開展中,包括椎間盤移位、腰骨退化、腦腫瘤、腦癇症和腦創傷。
究竟人工智能可不可以代替醫生護士呢?當然不能。人工智能的思維邏輯還是依賴人類制定,它只是代替我們面對大量的數據,做了最沉悶、費時和重複的工作,減低人類的失誤。
在不久將來,醫療上我相信會發生以下情況:陳先生最近兩星期持續頭痛,他手上穿戴的智能健康監測器提醒他的心跳經常較快。陳先生在人工智能App輸入病徵,即時懷疑他有腦腫瘤,還馬上預約了神經外科醫生。陳先生工作非常忙碌,幾乎忘了預約,幸好人工智能App預早提醒他。由於陳先生一早將自己的健康狀況輸入了App,應診當天免卻排隊和一大堆文書工作,而直接見醫生,醫生也一早分析了已提交的症狀,已有初步的結論。經檢查後,建議陳先生做腦掃描。腦掃描後人工智能已立刻分析了陳先生有腦腫瘤,並立刻通知醫生隨身的病人App。人工智能也馬上分析類似病例在醫學文獻的最佳治療方法,和類比相同年齡、性別、腫瘤位置的最佳治療方案。陳先生很快地得到適當的治療,出院後人工智能還會定時通過手機隨訪他的進展,將資訊回饋給醫護人員。
科技發展有時快到你唔信,「I will be back」可能是你的人工智能機械人助手每天對你說的。
作者為神經外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AI治癌非奇事,醫生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