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細說半世紀 從神經外科看腦神經科學七大突破
余仲平醫生早在半世紀前,腦外科手術所使用的工具比較簡單和原始,若病人患腦腫瘤需要開... -
不用急但要快
黃偉基醫生神經外科久不久會遇着一些情況︰掃描上見到一些十分極端的病例,隨時會有生命... -
-
-
神經外科的微創手術(下)
天峯醫生前兩文所及,顯微鏡和內窺鏡的發展應用,把神經外科手術從「高危」帶到「微創... -
神經外科的微創手術(上)
天峯醫生傳統上有種說法:「打開」便可以看清楚,指的是用手術「打開傷口」,便能把器... -
-
-
在手術顯微鏡上學道理
天峯醫生約一百年前,瑞典耳鼻喉科醫生率先將顯微鏡用於外科手術。對於現代神經外科醫... -
多管齊下招募及挽留醫生 長遠建立穩定人才庫
醫院管理局全球各地對醫生求才若渴,香港也不例外。醫院管理局(醫管局)除了全數聘請合... -
-
-
變異版壽星公
黃偉基醫生陳伯是一位80歲的老人家,身體健康,每朝晨運,能夠獨自照顧自己的起居飲食... -
普通外科不普通
鄺永恒醫生病人進入診症室,急趕地說:「醫生,我想看上消化道外科醫生……」 我說:「... -
兩種專業發展的心態
天峯醫生20多年前,筆者剛加入神經外科。 當時香港的神經外科醫生不多,很多專科範... -
比砌生豬肉更危險
黃偉基醫生陳先生是位60多歲的退休人士,在農村長大。最近幾個月他發覺頭痛愈來愈嚴重... -
腳跟無力可以好大件事
黃偉基醫生陳太是一位40多歲養尊處優的家庭主婦,除了一般的家庭事務外,她也有做瑜伽... -
也談談遙距醫療
黃偉基醫生由於新冠病毒疫情,相信大家的生活習慣徹底地被改變,甚至變成一些新常態,相... -
當男人有乳房腫脹
黃偉基醫生陳先生是一位20多歲軟件工程師,一路以來身體很健康。但不知怎的,最近幾個... -
腦科的奇難雜症(三)
熊偉民醫生上兩回講到顱內壓造成的腦病,今次講講近期見到類同而不同年紀的個案。最近接... -
醫生我太老唔做手術
黃偉基醫生坐在我面前是位70多歲、體格強健、經常行山做運動的伯伯。他擁有烏黑頭髮,... -
聽神經瘤的治療
梁嘉銘醫生黃小姐自數星期前開始出現愈來愈頻密的暈眩,雖未至於天旋地轉,但足以影響日... -
糾纏不休的偏頭痛
熊偉民醫生幾乎所有人也曾經歷過頭痛,可以輕微也可以嚴重,腦科醫生自然有很多因為頭痛... -
AI醫療非科幻故事(二)
黃偉基醫生上回講到人工智能可以幫醫生做事。究竟人工智能有什麼強項呢? 人工智能最強... -
放射手術「切」腦腫瘤
熊偉民醫生假如腦部出現轉移性腫瘤,醫生需要衡量病人適合接受哪一種治療,譬如手術、電... -
煙霧病常見於年輕人
曾振邦醫生談及中風,多數人都認為這是「老人病」,與年輕人和兒童無關,但事實又是否如...
更多內容